林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孟刚
暑期持续的高温让夜游需求快速上升,许多景区白天游客寥寥,夜晚却熙熙攘攘。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推动旅游市场扩容、繁荣夜间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夜游近来日渐火爆,但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走马观花”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提供别致的游乐消费体验,应成为很多景区探索的重点。
夜游持续火爆
目前,在2019北京世园会,“夜游世园”已渐渐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花开蝶舞”的妫汭剧场、山水林田湖光影秀、“世园消夏音乐美食节”……诸多“打卡”地都成为游客夜间游园的新选项。据介绍,这是北京世园会响应北京市委、市政府点亮“夜京城”、繁荣夜间经济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者近日梳理携程、驴妈妈、马蜂窝等多家旅游网站数据发现,含有夜间游览特色活动的跟团游、一日游等产品暑期浏览量普遍增长约60%,而进入8月以来部分平台预订增量更是超过100%。
同程艺龙出行大数据显示,在夜游出游主题中,游乐场(含主题公园及综合性游乐场)最受欢迎,客流量占比46%,其次分别是水世界(20.5%),内河/湖游船、游轮(10.4%),大型广场等城市地标(8.3%),古城古镇及历史街区(6.2%),各类旅游演艺演出(5.5%)和博物馆(3.2%)。
马蜂窝近日发布的《夜间旅游攻略2019》大数据表明,夜游热度最高的城市分别是北京、重庆、广州、西安和苏州。其中,重庆两江夜游、广州珠江夜游等以游轮为主要方式的旅游体验,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成为各地耀眼的城市旅游名片。重庆洪崖洞、北京后海、杭州西湖、广州珠江、武汉两江游览等景点和项目到晚上人气甚至反超白天。记者在马蜂窝旅游网上看到一篇浏览近30万次的广州珠江夜游攻略,其中描绘了从白鹅潭到广州塔,再到二沙头的珠江沿岸灯光璀璨的风景,深受游客喜爱。
同时,文化体验也是近年来夜间旅游消费的亮点。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主题公园夜场、景区灯光秀等夜间演艺活动、24小时书店和各类小剧场演出,都是夜间旅游消费市场的文化亮点。体验过“苏州网师园夜游”的广州赖女士告诉记者,在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园林中欣赏苏州评弹、昆曲,瞬间就被种草了。相比直接前往专门茶馆、大剧院,也许不是最高水准的表演,但在特殊的场景内,一边是吴侬细语,一边是夜风吹动树木,仿佛和当年园林主人一起夜宴、听曲,特别有意境。
驴妈妈旅游网品牌发展部负责人李秋妍告诉记者,进入夏季以来,该平台含有夜游元素产品预订人次增幅超过六成。其中,非遗表演、旅游演艺等文化类内容在85后、90后中颇受欢迎,尤其对有多次出游经历的客人来说,这也是当下旅游消费升级、重视精神需求的表现之一。
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显示,近年来,我国夜间旅游参与度高且消费旺,接受调查的游客中有过夜游体验的占92.4%。
文旅融合新业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单纯追求物质消费提升到了精神消费的层面,从单纯看景赏景转变成了寻求亮点。夜间旅游作为新兴蓝海行业,帮助很多企业找到了推陈出新的路子。同程网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家国内景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夜游活动。
驴妈妈品牌发展部负责人李秋妍表示:“文旅融合的发展速度超越了我们的预期,近年来,夜游活动以曲艺歌舞、科技灯秀、夜间美食为主,增速极快,特别是美食、文化相关的线路吸引了大批青年游客,数据显示,处于18岁到30岁之间的90后青年是夜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占比约34.3%。”
北京工商大学旅游与营销系副教授张运来分析认为,不少景区开夜场多在夏季,一方面是暑期白天炎热,错峰接待可满足游客避暑需求;另一方面,晚上的灯光效果,尤其是古镇类景区夜景很美,也满足了游客赏夜景的需求。
张运来认为,夜间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相对于白天“走马观花”式的景区打卡观光,夜间旅游的休闲性更有助于游客感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
如今的旅游业已经从过去单纯的“门票经济”,向吃、住、行、娱、购等方面延伸。如果游客能够多住一晚,给当地带来的间接旅游效益更大。李秋妍认为,夜游的流行延长了游客的旅游时长,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也刺激了旅游目的地的消费。
商务部调查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相当于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丰富产品是关键
夜间旅游给游客夜间娱乐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对城市和景区的综合设施和服务体系带来了考验。随着游客的到来,一些相关问题也正在被放大。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尽管夜间旅游加速了城市夜经济的发展,但我国依然有很多城市由于重视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交通治安管理不规范、缺少品牌化营销等问题,难免会出现开发形式单一、主题不鲜明、同质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等现象,让夜间经济这颗“明珠”蒙尘。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七成以上游客仍期待夜游市场品质的显著提升。“我曾去某地夜赏牡丹,游览后想去吃夜宵,却发现附近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北京游客孙先生近日这样告诉记者。记者发现,除了吃饭问题,有的景区附近其他的娱乐休闲项目也不多,不少景区则因位置偏远,晚上交通不便,给游客出行造成了困扰。除此以外,污染、噪音等问题也制约着夜游项目未来的发展。
除了配套有待提升外,同质化严重也阻碍着夜游市场的发展,有旅游从业人员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夜游项目大多仍然是以夜景奇观作为卖点,各地都有相似的灯光秀和游船项目,而游客希望在夜游项目中感受更多当地的特色文化、获得更深度的文化体验。
利亚德集团励丰文化副总裁张远齐介绍说,以景观灯光打造为例,千篇一律的灯光秀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还需要有情怀、有故事,同时避免夜晚的强烈灯光造成的视觉干扰。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游客的不同需求,打造不一样的夜间旅游产品。因此,目前,如何把区域的文化故事,通过灯光以及一系列道具或者载体反映出来,如何利用夜游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将夜游从“亮化”到“美化”再到“文化”逐步提振升级,也成为业内目前探讨的重要课题。
业内人士指出,开启夜游模式是吸引游客留下来的第一步。无论对于目的地城市还是景区而言,夜间旅游消费都直接考验着城市和景区的项目体系、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若要拉长产业链,还需要在提高出游的便捷度和体验的舒适度上下功夫。除了旅游部门要持续发力,还需要餐饮住宿、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相关监管部门协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