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成
从1979年到2019年的4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计量事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中德两国计量人来说,是永远铭记的深厚友谊。
春华秋实四十载,从早期从德国获得多项关键的计量标准设备,到国家校准测量能力跃居世界第三,中国计量成为了国际计量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春华秋实四十载,从早期的知识和经验的转移,到现在平等互利的合作,中德计量合作已成为计量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促进了两国贸易便利化,为中德合作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望来时路,伴随着激昂的改革鼓点,是中德两国计量人携手努力、并肩前行的足音。
昨天:打牢中国计量发展之基
1977年10月,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时任院长迪特尔·金德教授和副院长汉斯·于尔根·施拉德教授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破冰之旅”。
中国和联邦德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双方政府表达了开展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强烈愿望。PTB是隶属德国联邦政府的重要研究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计量院之一。
金德和施拉德的此行,正是应中国驻德使馆的邀请,来中国寻找计量领域的合作伙伴。1978年10月,《中德两国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正式签订;1979年3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首次派遣赵克功等3名学者到PTB开展访问研究;1979年10月,当时的中国国家计量总局和联邦德国经济部在布伦瑞克签订《中德计量技术合作协议》,由此开启了中德两国40年的计量合作历程。
之后,该协议每5年续签一次。中国计量院和位于成都的中国计量院分院(1988年更名为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承担了协议的具体执行工作。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国的技术合作项目主要是为了帮助中国在基础领域建立国家标准。合作初期,中国计量院从PTB获赠了齿轮渐开线基准、高温标准钨带灯和紫外辐射标准部件等,还与PTB合作研究建立了一批急需的计量基准和标准,对中国计量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特别是1985-1998年期间,在PTB的帮助和支持下,德国政府的3项无偿援助项目,使中国计量院的技术能力迅速提升。在“建立电能标准实验室”项目中,中国计量院将获赠的仪器设备,用于建立了国家电能计量标准;在“改善长度单位实验室”项目中,中国计量院研制成功国际上第一台同时连续辐射六条可见光谱线的氦氖激光器;在“改善中国机械制造中的计量测试技术”项目中,中国计量院与PTB、伊尔门瑙工业大学和蔡司公司一起,研制成功国际上第一台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和计量型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为建立我国国家纳米计量标准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计量院还通过参与PTB组织的双边/多边比对,实现了国家校准与测量能力的国际等效性。例如,在时间频率领域,PTB帮助中国计量院建立起了与国际标准时间的链接。1979年,中国计量院和PTB使用德法交响乐卫星进行远距离时间同步试验,这是中国计量院的铯原子钟首次参加洲际同步实验,为我国建立标准时间发播系统打下了基础。2007年,中国计量院自主研制的铯原子喷泉钟通过与PTB之间建立的卫星双向时间频率链接,成为了国际原子时合作的一员。
今天:平等互利浇灌合作之花
2011年,一张来自PTB全体高层管理人员和几个老朋友的贺卡,给赵克功的75岁生日带来了惊喜。贺卡里不仅高度赞赏了他在PTB工作期间的杰出学术成就以及他对中德计量合作的突出贡献(1985-1994年担任中国计量院院长),而且更承载了中德两国计量人的深情厚谊。
作为PTB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金德教授以他的远见卓识,促成了与一个政治体制完全不同、对德国人还很陌生的国家的合作。他一直秉持开放的态度,支持与中国的合作长达16年,直至退休。
正是在以赵克功、金德两位院长为代表的两国计量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技术人员交流频繁。在40年的合作过程中,PTB为中国培训了近500名计量人员,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推动中国计量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150多位德国的计量工作者也到中国计量院等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增进了相互的了解。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