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从来都是让景区头疼的大问题,乱扔垃圾的危害不用赘述,景区大多存在垃圾多、处理难的问题。在全国推行垃圾分类的大环境下,如何进行景区垃圾分类,如何引导游客进行垃圾分类,成为景区要思考的新问题。近期来自旅游网站的调查显示,72.6%的游客赞成景区垃圾回收,近九成的游客表示自己下次去景区游玩一定注意垃圾分类。
随着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在我国正式拉开了序幕。据住建部消息,今年将有46个重点城市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推广已属必然。
据笔者了解,旅游高峰后很多景区都是垃圾遍地,塑料袋、空瓶、食物残渣堆积成山,比如青海著名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就曾因为垃圾问题而封闭整顿,很多悬崖峭壁的垃圾只能靠人工清理,工作人员吊着绳索,背着垃圾袋,悬挂在峭壁上清理挂在峭壁和树枝上的垃圾……
针对景区垃圾问题,驴妈妈旅游网近期对网友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81.8%的游客承认自己曾在景区随意丢弃过垃圾;超过一半的游客表示,自己在景区乱丢垃圾的原因是景区垃圾箱布置太少或垃圾箱位置不明显,有29.3%的游客表示自己乱扔垃圾的原因是看到别人乱扔垃圾进行效仿;72.6%的游客赞成景区垃圾回收行为,其中近九成的人表示,自己下次去景区游玩一定注意垃圾分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景区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众望所归,大多数游客具备垃圾分类的基本意识,景区应该完善垃圾分类设施,真正落实垃圾分类。
当下,各大景区都在积极践行垃圾分类行动,在提高游客环保意识、落实垃圾分类工作方面,景区各有高招儿。如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不仅在主游览线路和垃圾收集点增添放置四色垃圾桶,并严格落实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工作,还成立了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切实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展开;在海南三亚,公共场所特勤人员兼任了“文明旅游纠察员”,在宣传垃圾分类的同时帮助游客进行垃圾分类,还有卡通造型的“珊瑚宝宝垃圾分类箱”,还放置了自动感应开门、垃圾压缩、溢出报警的太阳能环保垃圾桶,用新科技、新玩法培养游客垃圾分类意识,引导游客进行垃圾分类;山西太原园林部门在太山、晋阳湖两个公园规划了园林垃圾处理设施,方便垃圾就地处理,还建设了晋源区大件垃圾处理场、垃圾分类转运站,增加垃圾分类处置或存储功能,有效解决了末端处置难题。业内人士指出,景区垃圾分类不仅能保护景区环境,还能降低景区垃圾处理的成本,景区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笔者了解到,河北石家庄2018年印发了《石家庄市旅游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计划通过3年时间,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政府推动、全旅游行业积极参与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减少垃圾存量,进一步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目前,一些旅游企业也在预订上海旅游相关产品时,贴心地在产品页面标注了“从7月1日起,旅游住宿业将不再主动提供牙刷、梳子、剃须刀、指甲锉等一次性日用品”的提示,旨在提醒外地游客遵守上海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获得更好的游玩体验。“景区是游客放松休闲的地方,所以景区的垃圾分类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引导,去培养游客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景区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驴妈妈品牌发展部负责人李秋妍表示,“景区的垃圾分类需要整个旅游行业共同努力,OTA企业、旅行社、导游、景区工作人员……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提醒游客,提高垃圾分类意识,从根源上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