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聚焦金融半年报下
消费金融分化已现竞争加剧走向渐明
作者:聂国春
图片


    ■本报记者 聂国春
  医美贷、培训贷、旅游贷……近年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消费需求。近日,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等18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相继披露了2019年上半年业绩。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等6家机构在年中均未披露运营情况。
  记者梳理18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中报发现,消费金融头部机构依然处于第一梯队,行业分化明显。同时,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场景争夺加剧。业内专家表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瓶颈显现,各种违规操作也频频出现,未来监管将更加严格。
业绩分化明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排行前5名的分别为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5家净利润均超过1亿元,分别为7.098亿元、4.42亿元、3.016亿元、1.388亿元、1.281亿元。从净利润增长速度来看,增速居前的分别为幸福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
  财报数据还显示,截至6月底,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有6家总资产跨入“百亿”行列,分别是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和上海尚诚消费金融。其中,总资产最大的为招联消费金融,达766.346亿元;总资产最少的则是盛银消费金融,仅有28.489亿元。
  不过,上半年也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出现亏损。
行业增速放缓
  整体上看,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平均增速仍然较快,但增速分化比较明显,一些中小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仍然呈现高增长态势,但头部机构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却明显放缓。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仅增长26.10%,马上消费金融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47%。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艾亚文认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消费金融正在逐步回归理性,规模发展瓶颈渐显,部分规模较大的机构资产扩张速度放缓实属正常,有利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资产质量上来。随着监管趋严,消费金融领域市场竞争加剧,获客成本上升,也导致消费金融机构业绩增速放缓。
消保问题频现
  竞争加剧也考验着平台的综合能力,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在“红海”中逐渐迷失,导致问题频现。
  以由盈转亏的华融消费金融为例,今年1月24日,央行合肥中心支行发布行政处罚信息,华融消费金融因违反央行征信管理相关规定,被罚款5万元,罚单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分别开出1万元罚款。今年2月,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披露,有消费者投诉华融消费金融暴力催收,投诉件已经转送安徽银保监局。安徽地方金融监管局称,若其存在暴力催收行为,消费者可向警方报案。
  晋商消费金融也是一个样本。8月22日,央行公布的一份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央行太原中心支行对晋商消费金融作出行政处罚,违法行为类型为“未经同意查询个人信息”。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监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罚款50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以罚款5万元。此前,晋商消费金融“踩雷”租房贷,资金链断裂的上海寓见、北京昊园恒业等长租公寓均由晋商消费金融公司作为贷款出借方。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其中第十九条提到,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
  专家认为,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前景依然广阔。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仍要加强监管,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避免假借消费金融之名将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风险领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的模式推动消费金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侧重于绿色、普惠方向的消费金融。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消费金融分化已现竞争加剧走向渐明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