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善
传销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其变换手法,屡禁不止,因此,消费者要保持清醒头脑,识别其伎俩,认清其特点,斩断其魔爪,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识别传销伎俩
传销组织者为了引诱更多的人参与传销活动,使用了五花八门的诈骗伎俩,拉人上船,诱人上钩。
“诱饵”蛊惑。为将“潜在下线”引诱到传销活动地,传销组织者或上线往往巧舌如簧,编造高薪招聘、高额返现、提供就业、投资做生意等极具诱惑力的理由,投其所好,蛊惑人们前往。
“温情”拉拢。为提高发展下线的成功率,传销人员通常会“杀熟”,利用亲情、友情、乡情、同学情之间的信任关系,把善良的人们骗往人地生疏的异地,先是诱骗交钱入伙,许诺从中提取报酬,继而软硬兼施,逼迫参加者发展下线,竭力扩大团队。最终,被骗者变成骗人者,形成恶性循环。
“精神”控制。所谓精神控制俗称为“洗脑”。传销组织用一些非道德的操纵手段,按照操纵者的愿望,灌输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瓦解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使之彻底改变对自己经历和个性的看法,从而改变自己,开始依赖于传销组织,乃至成为这个组织的驯服工具。
“理论”灌输。传销组织者为广泛拉人,设计了诸如消费联盟、连锁加盟、框架营销、互动式科学营销等层出不穷的似是而非的新名词,形成所谓的“理论体系”,扑朔迷离,用以掩盖传销活动的骗人实质,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极具欺骗性。
“网络”布局。有3种形式:一是传统传销的“网络版”,即借助互联网推销实物产品,发展下线;二是靠发展下线会员增加广告点击率来给予佣金回报,通过网络浏览付费广告获得积分;三是多层次信息网络营销模式,即传销组织设立网站,参与者通过交纳入门费加入该网站,取得资格去推荐、发展他人加入,并可以按照推荐成功加入的人数获取积分。
“大旗”诱骗。传销组织者打着“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旗号,曲解国家政策,为传销蒙上了一层支持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幌子,增强了其欺骗性。
“暴力”威逼。一种是以限制人身自由为主的“暴力传销”,对新来的人员,传销组织者收掉其身上的手机、财物和身份证件,派人跟踪和监视,限制人身自由;另一种是传销人员唆使被骗人员编造“生病住院”“出车祸”等谎言,向家里要钱,更有甚者教唆被骗人员在电话里给家长演戏,以“绑架、不给钱就如何”的形式敲诈勒索,已初步显露黑社会性质。
认清传销特点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传销也波谲云诡,苍黄翻复,疾如旋踵地变化。目前传销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传销形式虚拟化。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传销由明转暗,更多地通过网络实施。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以网络为平台的传销具有虚拟性,其隐蔽性更强,往往打着电子商务的名义,利用虚拟店铺或产品,发展下线、缴纳会费。
传销名目多样化。传销团伙大多以公益活动、免费旅游、网友见面、介绍对象、谈恋爱、消费联盟、市场营销、加盟连锁、纯资本运作、合伙做生意、考察投资项目等多种方式诱使被害人“入套”。
传销手段科技化。传销组织利用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扩展人员、布置活动,有的利用微信、QQ平台建群发展下线,甚至还有的通过境外网站用外币结算或者直接到境外交钱加入。
传销人群宽泛化。前些年,传销者80%以上为1980年以后出生,这些人更容易被传销组织洗脑,从而由被害人转化为被告人。近年,随着保健养生趋热,传销者逐渐向老年人群延伸,有不少老年人为了健康养生,误入传销迷途。
防范传销招数
传销虽然手法鬼祟,动作隐秘,但只要我们未雨绸缪,高度警觉,加强防范,便能远离这一陷阱,避免上当受骗。
第一,脑要清。要注意学习、了解《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规定,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传销公司最常用的话是“让你在消费的同时赚钱”,这是鬼话,消费就是消费,赚钱就是赚钱。把消费当职业,永远也别想赚钱。
第二,眼要亮。遇到有人拉你入伙,要擦亮眼睛,多问几个为什么,识别其本来面目。比如,为什么找你,是他有你需要的产品?还是他有你需要的服务?如都没有,骗钱无疑。保持警惕,防止稀里糊涂误上贼船。
第三,耳要聪。如果误入传销窝,要竖起耳朵,细听议论,从周围人的言谈中了解动向。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对议论多加留意,缜密过滤,即能辨别真伪,认清传销的伎俩。
第四,手要勤。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参与传销活动后,要勤于动手,注意收集、保存汇款账号、汇款凭证、交费收据、介绍人及更高级上线人员的姓名、电话、互联网账号密码等相关证据线索,以便及时提供给执法机关,促使打击违法犯罪,保障自身的权益。
第五,嘴要巧。假如有人引诱你,千万不要偏听偏信,一定要运用语言技巧,通过交流和查询,仔细甄别,了解其资质。比如,要求对方出示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要求对方出示开户许可证书;要求对方出示税务登记证书和代理授权书。如果对方搪塞,也可以从网上或者从其营业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查询。
第六,腿要快。如果被骗到外地,到达目的地后朋友绝口不谈工作、生意,而是带你游山玩水、熟悉环境,并要看你的身份证、借打你的手机,十有八九是传销。发现情况不对时,一定要机智、冷静应对,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设法迅速脱离,并积极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及时举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办公室)指导
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