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热点关注
“剪刀手”会泄露指纹隐私?
专家提醒:谨慎但别慌
作者:王峰
图片


    ■本报记者 王峰
  近段时间,有关拍照比画“剪刀手”会泄露指纹信息从而带来安全隐患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不少喜欢“剪刀手”式拍照的人群中引起恐慌,甚至有不少人表示要彻底和“剪刀手”说拜拜。“剪刀手”真的会将指纹信息暴露无遗,真的会被别有用心者轻易盗用吗?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安全专家。
  “剪刀手”安全问题的引爆,源于在前不久举办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上,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主任张威的一个善意提醒:拍照时如果镜头距离够近,“剪刀手”照片通过放大和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将指纹信息还原出来。他说:“基本上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还原出被摄者的指纹,在1.5米-3米的距离内拍摄的照片能还原出50%的指纹,只有超过3米拍摄的照片才难以提取其中的指纹。”指纹信息通过照片被提取后,通过专业材料制作成指纹膜,可被不法分子用于各种通过指纹技术来识别身份的渠道,比如指纹门锁、指纹支付等。
  此言一出,在网上掀起了激烈的讨论。有网友戏称:“‘剪刀手’,永别了。”有的恍然大悟:“难怪有的人‘剪刀手’是反着的手背向外。”有的还开玩笑说以后拍照干脆握拳,为了保护脸部信息还要戴面罩。
  针对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表示:“通过照片复制指纹,在技术上当然没有什么难度,但也不会实质性地扩大安全风险。”他认为,指纹验证技术能够相对安全地使用的场景,基本都是用在身边的设备上,如手机、门禁等。防范指纹泄露主要就是防范身边的人或入室行窃。而对于身边的人或盯上你的小偷,想获取指纹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比如手摸过的地方都有指纹,因此指纹本就很容易泄露,拍照比画“剪刀手”并没有实质性地增加指纹泄露的风险。所以只要开心,可以放心比画“剪刀手”。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臧亚丽也表示,拍照取指纹要在非常苛刻的条件下进行。相机的分辨率要好、成像的角度要好、周围的环境光线也要好,并不是拿相机拍一下,你的指纹就有了。
  不过,虽说提取指纹对于照片的要求很高,但现在手机的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不少年轻人一天就要发好多自拍照,要从中找出几张指纹清晰的照片,似乎也不难。所以,张威提醒说,不但不要向陌生人提供自己的指纹、不在不可信的设备上录入自己的指纹,而且不要在3米内拍摄“剪刀手”照片,带有自己指纹信息的照片不要在网上乱发。另外,家里若是有指纹门锁,尽量设置指纹加口令的双因子方式打开,才能保证安全。
  裴智勇还表示,由于生物识别特征容易被复制,所以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在本质上和一串长口令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用起来比较方便而已。同时,也正是由于容易泄露、容易复制,所以生物识别技术不适合用来做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系统验证,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复杂系统,需要使用零信任机制下的动态加密验证技术。
  在采访中,安全专家提醒说,网络智能时代,隐私保护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的细枝末节。不少APP存在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强制授权与过度索取越来越普遍,消费者往往要在“给”与“不给”之间做出选择,要么让渡自己的隐私权,要么牺牲掉获取便利服务的机会。对此,消费者要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从自身做起,为隐私安全建起第一道围墙。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互联】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剪刀手”会泄露指纹隐私?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