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标准化建设确保安心消费
走进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作者:任震宇
图片


    ■本报记者 任震宇
  从成立初期仅4人的研究所,到“十五”以来,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中先后承担81项科研项目,并任国际技术机构主席、秘书、召集人等职务30个,有着50多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瞄准国家和社会需要,积极开展各类标准化科研工作,成为我国开展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标准化科研和服务的重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
起步艰难
  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知春路上,有一幢外形呈现梯形的小楼。与周边崭新现代的高楼大厦相比,这幢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小楼显得有些老旧。这里就是承担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标准化问题研究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二楼的国家标准馆,墙壁上用玻璃框精心收藏着来自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早期的标准文本。其中一本标着“GB-142-1958”编号、名为《木材标准汇编》的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批标准,由当时的林业部制定,1958年11月1日发布的。”国家标准馆馆长汪滨告诉记者。
  据汪滨介绍,新中国刚刚成立,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开展经济建设,建立现代工业,当时的政务院设立了中央技术管理局,其中包括标准规格处,在学习前苏联各类标准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的标准化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技术薄弱,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曾一度出现过生产秩序混乱、产品质量下降的情况,这引起了当时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视。当时的国家科委组织国务院各部委负责标准化工作的干部和专家拟定了《1963——1972年标准化发展规划》,提出成立一个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的标准化综合研究所。1963年9月,国家科委批准成立标准化综合研究所,它就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前身。
  标准化综合研究所的成立并不是一帆风顺。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编著的《标准是这样炼成的——当代中国标准化的口述历史》(以下简称《标准化历史》)一书记载,虽然1963年就已批准,但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一直到1978年,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才真正成立,后于1982年定名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并于同年并入了现国家标准馆的前身——标准资料馆。
  初创的标准化综合研究所仅4个人,但在科技界却引起高度重视。据《标准化历史》一书记载,时任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所长戴荷生曾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请教标准化研究问题。钱学森十分高兴,即兴发言指出,标准化是一门系统工程,但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缺一门“标准学”。标准化研究所的研究重点就应该是标准学,要研究历史,看过去有什么经验教训。要研究世界的情况,对国际动向有对策,还要调查研究,给领导提出建议等。
  此后,钱三强、吴仲华、王大珩、周有光、马大猷等著名科学家也先后对标准化研究工作发表意见,他们的呼声让中国标准化研究工作有了更大的影响。
符合国情
  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成立后首先开展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标准化研究,并于1981年出台了包括GB2586-1981《热量单位、符号与换算》,GB2587-1981《热设备能量平衡通则》等4部国家标准,奠定了能源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其中《热设备能量平衡通则》还获得了198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国家标准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奖项。
  我国标准化研究开展得比较晚,为了尽快追赶世界水平,早期大量借鉴、学习了国外的标准。但国外的标准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现状,甚至人机功效需求也不一致。我国在标准化研究早期就认识到这些问题,因此很重视标准的本土化、中国化问题。《标准化历史》一书记载,我国标准化工作前辈邓振声、文松山等人回忆,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发现,由于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关系,前苏联的标准有部分指标脱离我国实际情况,如果按这个标准生产,就会增加成本,造成浪费,所以当时就提出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
  改革开放后,在学习欧美等国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也结合国情做好标准化研究工作,我国还专门建立了工效学实验室,并于1984年开展了全国首次成年人体尺寸测量工作,为制定符合国情的标准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开展了保护消费者利益标准化的研究,制定了消费品使用说明国家标准GB5296.1—1985《消费品使用说明 总则》,以及包括家电、日化、纺织服装等强制性国标,形成了系列消费品使用说明国家标准体系,对保护我国消费者利益,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也经历了和其他一些标准化研究机构的合并,几易其名,于2003年改名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发展迅速,标准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为我国经济发展,产品、服务的进步,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国标准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家标准馆馆长汪滨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我国有技术优势的高铁、发电等领域,随着中国产品、技术的出口,相应的标准正在逐渐成为国际标准。如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的标准体系已经成为多个国家余热发电工程项目的事实标准,实现了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同步“走出去”。而在此过程中,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提供标准体系、关键技术标准支撑以及中外标准分析对比验证等,体现了“标准引领中国制造”的作用。
  作为我国专门从事标准化研究的国家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十五”以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中先后承担81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300余项,专利120余项,科技论文2100余篇,著作510余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还担任国际技术机构主席、秘书、召集人等职务30个,主导制定ISO国际标准49项。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刘洪生表示:“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标准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将努力开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益性、基础性标准科研领域,成为标准化理论、方法的溯源地和国家标准化战略研究的智库,不断增强标准引领的核心竞争力,为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标准化建设确保安心消费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