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作者:徐伟竞 刘文新
图片


    ■徐伟竞 本报记者 刘文新
  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择优选派9名党性强、业务精、善管理、能担当、熟悉农村基层情况的科级干部,到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其中按照重庆市委组织部的要求,选派郭冠祥到丰都县湛普镇春安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按照涪陵区委组织部、区扶贫驻村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选派8名干部到青羊镇吴家村、百胜镇隆兴村、白涛街道石门村担任驻村扶贫干部,全脱产开展扶贫工作。
  “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能不能赢得全胜,关键在于‘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戴鹏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全局高度重视,要求各驻村干部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各驻村干部到村后,遍访困难群众,了解村社困难,及时梳理问题、制定对策、协调解决。他们引进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推动危房改造,给困难群众一个安稳的家;引导种植中药材,开展产业扶贫,卓有成效。
扶贫车间
家门口上班领钱
  8月20日,涪陵区白涛街道石门村8组村民何绍芬,从重庆鼎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戴乾福手中,领到了近2000元工资,心情非常激动。一下班她就给丈夫打电话,说晚上回家要好好喝两杯,隆重庆祝一下,“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领到工资,好高兴”。
  何绍芬今年45岁,由于公公代佐云长期患风湿等慢性疾病,家庭因病致贫,是石门村的建卡贫困户。丈夫代明华到处打临工,收入不稳定。她自己则在山上种一二亩玉米、养几只鸡鸭,一年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几个钱。
  今年6月18日,情况发生了改变。涪陵区市场监管局驻村扶贫干部引进的“扶贫车间”——重庆鼎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何绍芬等数十位村民被招聘进公司,加工生产编织袋,每月有一两千元的收入。“我们按照‘就业扶贫’‘一户一技能一就业’的思路,挖掘整合各类资源,引进扶贫车间。”戴鹏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这样,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领取报酬,下班后还能回家照顾家人,一举多得。
  扶贫车间的建立,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今年5月,石门村驻村扶贫的两名干部汤兵、刘学军,看到村里有一栋两层高的楼房闲置未用,便琢磨着是否可以在此设立一个扶贫车间,既可盘活村委会的闲置资产,又可为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扶贫干部的思路与投资人戴乾福的想法不谋而合。6月10日,重庆鼎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就在村里注册成功,6月18日正式开业。公司主要生产、销售编织袋等塑料制品,工人大多来自附近的村民,优先招聘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第一个月就有11名建卡贫困户经过培训后上岗,每天有50元工资,试用期满合格,每月最低可领到工资1800元。
(下转2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