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人的消费,不一定是孤单,或许是一种选择;一个人的消费,不一定是能力不足,或许是一种新消费形式。作为相对意义上的“新生事物”,“单身经济”的出现,也不免带有争议,从社会学层面的成因,到经济学视角的评价,说法很多。认真予以观察,发现其中规律,找出其中不足,或许对于消费对于经济发展都有裨益。因而,自本期起,本版将以系列形式刊出“单身经济”专题,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描述展开探讨,以期引发更多思考。
■王小月 文/摄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一句歌词正是大多数单身人群的现实写照。
当前,一人食餐厅、迷你KTV、交友APP、出游APP上的一人旅行等对年轻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一个人不意味着将就,降低生活品质,正是因为千禧一代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由“单身”也衍生出巨大的消费市场。
“独乐乐”消费
“单身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麦卡锡于2001年在《经济学人》杂志中首次提出,只是当时他将单身经济的群体锁定为女性。麦卡锡认为,独身且收入不菲的单身女性是广告、娱乐等行业最理想的顾客。
如今,这一群体早就不再局限于单身女性,而更多属于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品质消费生活的单身人群。
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达到2.4亿人,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人,结婚率仅为7.2%,创下近10年新低。数以亿计的单身人士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独乐乐”的消费需求日益强烈,由此催生了一人食餐厅、单身公寓、拼客旅行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单身经济悄然崛起。
据淘宝大数据显示,平均每天千人次在淘宝上寻找“陪伴”,包含了叫起床、道晚安、催睡觉、求安慰、送祝福等情感虚拟商品。据相关调查数据,单身经济中65%的订单来自未婚顾客。2021年,这一数字将会上升到9200万人。
在一二线城市,大量单身群体受过良好教育,有好的文化圈层和可观的收入,他们是“活在当下”和“享乐主义”的代表。“很反感家里人让去相亲。”在上海工作的90后王锋说,一个人生活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也可以提高生活品质。工作之余,她会自己进行糕点烘焙,做完后再拍一些美照,发到社交平台,她认为这也是取悦自己的一种表现。
像王锋这样的年轻消费者不在少数。在媒体工作的李薇早已步入而立之年,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剩女”。
节假日或休假时,她会选择一个人旅行。“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最重要的还是开心。”
不难看出,这类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享受生活而选择主动单身,在他们看来,“悦人不如悦己”。他们热衷消费,看淡储蓄,自我意识极强,也正是在“单身经济”浪潮中被商家看中的地方。
不孤独的食物美学
单身经济的崛起,既是市场经济发展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社会发展给个人追求自在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同时工作压力大、结婚成本高等都是都市男女选择主动单身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购买小家电等用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显示,单人厨具销量均呈上升趋势,单人电饭煲、迷你电水壶、小型电冰箱等,统统在热卖。
除了自己烹饪,点外卖也成为单身群体的一大选择。易观发布的《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140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108%。其中家庭社区市场仅占8.3%,更多的市场份额来自白领商务市场。
打开美团等外卖软件,搜索“一人食套餐”,页面显示附近有1000家单人套餐外卖。
现在不少城市出现了“一人食”的时尚餐厅,并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新去向。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孤独并不是“一人食”的全部定义,它同时也是一种不孤独的食物美学。
与日本连锁店一兰拉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主打一人食的拉面馆23坐近期在北京三里屯亮相。店内面积150平方米,整个就餐区域像一个太空舱,充满未来感。店内主打灰白色调,只有23个座位,每个座位之间都有活动的挡板,可根据个人需求决定是否打开。既可以满足一人食的私密感,也可以和朋友约饭。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看到,顾客只要按一下面前的按钮,升降门就会打开,由餐厅服务员点餐或上菜。
“创业前我曾在广告公司工作,下班后一个人的状态反而会让我们感到更舒适。”对于开店的初衷,23坐创始人孙韵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开一个可供一人食的面馆想法很简单,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个人吃面是很舒服的状态,你可以不用在乎自己吃相不好、面条会甩汤,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唇膏被蹭掉。“希望大家下班后能找到一个店面干净、环境舒适的地方,自己吃饭的局促不安全部被打消,可以完全投入到自己的世界。”
用“娃娃”买断孤独
单身经济渐渐已衍生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吸猫撸狗所代表的宠物经济也是当前一大时代特征,其所带动的宠物主粮、零食、保健品、用品以及医疗产品市场都包含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根据百度指数中“吸猫”“铲屎官”等关键词可以发现,养宠人群中,单身人士占比最大,将近50%,尤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90后占比较高。其中,猫狗以绝对比例排在宠物种类前两名。
根据《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宠物(猫狗)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同比增长27%。养宠省市的繁荣程度也和独居人口分布最多的城市成正比。
从数据可以看出,养猫狗的人群中单身人群占据半壁江山。在朋友圈也经常看到一些独居男女将宠物猫狗作为其情感的外延。
为自己找个伴儿的同时,一些年轻人不忘给宠物也找个玩伴。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邱宇经常早出晚归,两只胖猫——鳌拜和胖虎也成为她朋友圈的主角,经常会晒出和两只“猫主子”的生活日常。
周末在公司加班时,邱宇不忘带上鳌拜,并配图发朋友圈称:“新买了个抱枕放在办公室用来午睡。”
此外,宠物IP也彰显着勃勃生命力,插画家白茶笔下的吾皇和巴扎黑也成为当前猫狗界炙手可热的明星萌宠,与其相关的周边产品都拥有一众粉丝。
单身经济有多火?从大热的泡泡玛特盲盒就可见一斑。造型可爱,与热门IP相结合,每一个盲盒都充满不确定性,除了让部分学生白领痴迷外,单身群体也是一大人群画像,用“娃娃买断孤独”。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一人消费已经成为城市里的一种重要需求。一方面,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结婚较晚,随着消费升级,单身人士也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对更有品质的商品和服务需求增大。另一方面,“一人经济”不只是单身群体的“专利”,还包括一人独立消费的行为,即使在大家庭里,不同家庭成员也呈现出更加个性化的消费趋势,比如吃饭讲究小分量,因此助推了“一人经济”的崛起,也成为了商家纷纷发力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