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从2005年的1.1%降至2018年的0.44%——
■本报记者 孙燕明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设备,而国外产品价格偏高,我国大多数患者承担不起。近几年,国内自主研发的人工心脏已经进入国家药监局审批和临床试验阶段,很快将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在国家卫健委近日举行的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发布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副主任郑哲如是表示。
郑哲介绍,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诊疗技术不断突破,从20世纪的跟跑、21世纪初的并跑到当前多个领域的领跑,心脏外科和血管外科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近10年,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以每年20%的比例增加,2018年完成近4万例。“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3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近100万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2005年至2018年,医疗机构诊疗从40.97亿人次增长至83.08亿人次,入院从0.72亿人次增加至2018年的2.55亿人次,手术从3680万人次增加至6172万人次。
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比1992年的峰值16.2天降低了6.9天,降幅达42.6%。其中,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已经实现了5年连续下降。
与此同时,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至2018年,我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7.2%下降到8.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61.4%下降到40.4%。
郭燕红强调,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死亡率从2014年的6.12%下降至2017年的5.02%;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3.59%下降至2017年的1.72%,下降幅度超过50%。此外,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颅脑手术死亡率5年来持续下降。
在外科领域,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逐步取代了传统手术。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中,腔镜手术的占比已经达到80%以上。同时,外科机器人手术快速发展。1997年,我国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取得成功。截至2017年,全国已累计完成各类机器人手术达到7万余台。“我国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上升至40.5%,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赫捷表示,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癌症五年生存率分别提高到43.3%和46.6%。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工作,继续加强肿瘤诊疗质控平台和网络建设,同时完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
国家产科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乔杰透露,按照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产前筛查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80%以上。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产科专业医疗技术能力,完善产科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的能力和基层产科助产能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母婴安全。
针对中国脑血管病诊疗不规范、致死和致残率高等现状,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开展了提升医院脑血管病综合诊疗能力的卒中中心建设工程。同时,开展了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据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主任王拥军介绍,我国首创针对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治疗的CHANCE新方法,使脑血管病复发风险相对下降32%,并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国际标准,被评为“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和“国际脑血管病领域年度八大进展之一”。
郭燕红表示,今后将加大儿科、产科、精神、麻醉、病理等学科建设力度;针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方式,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