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双11已有10年,加速发展的中国电商应剔除浮躁浮夸
理性+智慧 给剁手党打造品质双11
作者:王小月
图片


    

图:双11对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王小月
  “帮我盖楼,你也可以领红包。”自双11促销启动后,90后女生李萌在诸多微信群都粘贴出链接,邀请别人为之“助力”。
  如今距离双11已不足半月,作为一年中规模最大的剁手狂欢的促销活动,一时间,各个电商平台都通过拼购、满减、秒杀、打折、红包、购物津贴、游戏瓜分红包、优惠券、预付定金直减等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以便能够在今年双11中抢占先机,带来更多流量和转化。
大众消费进入品质化阶段
  双11已经进入第十一年。过去10年,上到七旬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都开始熟知网购,并参与其中。而这10年也恰好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步,见证并经历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周期。
  作为双11的创造者,阿里数据表明,2009年参与双11的主体消费者是80后,占比超过六成,此后,90后消费者占比逐年增长,2015年之后,90后用户的占比就已经超过80后,成为最主要的线上消费群体。到了2017年,95后消费者的占比已经接近二成。
  2009年的第一个双11,只是一个试水的促销活动,当时仅有27个品牌参加,全场五折,没有人想到消费者热度会如此之高,双11当天销售额达到5200万元。迈入10年这个门槛,2018年双11当天销售额达2135亿元,互联网电商正式迈入2000亿级的时代。
  2017年作为新零售元年,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结束了纯电商时代,联动效应也为双11销售额贡献巨大。2018年,仅天猫双11物流订单就已突破10亿件。
  历经了10个双11,许多消费者疯狂抢购的热情渐渐消减,回归理性购物,倾向于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下单,除价格因素外,高品质逐渐成为更重要的决策因素。
  去年双11前夕,阿里巴巴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DT财经联合发布的《天猫双11十年洞察:新消费时代到来》报告显示,从2013走到2017年,天猫双11中十大行业成交金额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服饰鞋包虽然一直是成交大户,但在近5年的天猫双11中,这一品类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更多的成交金额被分配到了3C数码、家装家饰、美容护理和更多细分品类上。
  从成交金额来看,过去5年间增速最快的TOP5行业分别是医药健康、家装家饰、美容护理、书籍音像和3C数码。
  从数据不难看出,大众消费正在进入品质化新阶段,消费者把更多目光投向健康、家装、文化消费等和生活品质密切关联的领域。
  90后消费者廖常江对《中国消费者报》表示,一些生活用品平时有需求就会购买,随着购物越来越方便,不一定要等到双11集中购买。“以往双11大量囤货,纸巾买好多包、洗护用品也会买几大瓶,往往到了第二年双11还没用完。”年轻宝妈任英杰说,现在双11也会购买家庭用品,但会控制数量。
  随着社交团购、社区拼团的兴起,此类“拼团”的模式,已经减少了流通环节,购物的成本大大降低。而双11也不再是“1元购”“全场五折”的模式,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个性化、多元化的购物体验。
快递企业开启价格战
  双11前夕,除了电商平台开始进入倒计时外,参与大促的各商家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将半个月乃至一个月的日常销售在双11期间集中释放,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双11前后销售会有差别,我自己的店当天销售基本是日常销售的15-20倍。”在京东开网店的店主徐燕君对《中国消费者报》表示,双11前后会有一段比较冷清,但主要还是看类目,自己售卖的家庭日用品受活动影响较大。
  她认为,双11“剁手”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固定思维模式,商家不可能在其他店冲量的时候不加入,毕竟顾客的需求是有限的,在其他店买完后就没有太多机会了,所以只能跟着大趋势走。
  同样,在淘宝售卖农产品的李江表示,双11前很多消费者会收藏或加购物车,双11当天集中购买。因为只售卖自己家中的农产品,他认为双11只是把销售量集中释放,与大牌相比,双11对小微店铺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最近也开始加班备货。
  在收到货品前,消费者最关注的无外乎收货时间,这自然对物流能力提出了考验。然而双11还未到来,“下半场”快递价格战已经拉开序幕,快递公司已经开始谋划涨价。
  10月11日,中通快递发布《关于旺季高峰应对预案的告客户书》,称为了确保旺季期间快递服务安全、平稳,保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应对旺季场地、运输、用工等费用的上涨,中通快递将从2019年11月11日起调整快递费用。具体调整幅度,由当地服务网点根据总部指导建议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实施。
  随后,圆通速递也在官网发布消息称,为了确保旺季期间快递服务安全、平稳,保障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应对旺季在快递“揽、转、运、派”各环节上的用人、用车、场地扩容等成本上涨,圆通速递将于11月11日起调整快递收费。
  《中国消费者报》了解到,近年来,“四通一达”在双11前夕进行价格调整已成惯例。去年双11前一个月,中通快递启动快递费用调节机制,调整全国到上海地区的快递费用。与此同时,韵达、圆通也向各网点发布“调整到达上海地区快件派费”通知,将各网点到达上海地区的快件派费上调0.5元/票。
  海量包裹要在一周之内消化,对于物流派送能力也是极大的挑战。
  “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多年接受双11考验,面对高峰期间不断攀升的快件量,物流处理能力超负荷,借此机会对一些过热、过饱线路及地区的价格进行上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其良好运营效率,确保客户质量。”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会专家委员解筱文对《中国消费者报》表示,大型物流企业已规模化发展,日常运营品质和服务质量水平较高,客户依赖程度高,所以对企业双11后的市场发展影响并不大。但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则不敢贸然在此期间涨价。
  面对双11期间庞大的物流量,在费用上涨的基础上能否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满意,同样是快递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电商业如何向高质量迈进
  双11期间,促销活动刺激消费的同时给商家和物流带来不小的压力。虽然菜鸟网络和京东等都亮出“物流新武器”,投入更多的人力、网点和新技术,但物流慢以及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是否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还是个未知数。
  此外,商家的发货能力有限,部分打着“闪电发货”的商家也不能及时发货,面对大量的订单压力,发货慢也将影响用户体验。
  数以亿计的包裹要在一周内快速消化,不可避免会出现因抢时效而带来的粗暴分拣、物品毁坏、送错地方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历年双11投诉榜上位居前列。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蒙慧欣表示,快递价格上涨需与服务质量形成对等。破碎、丢失、时效慢是快递企业在物流高峰期最常遇到的问题,面对一天10亿件的快递量,价格上涨的同时,服务是否升级也同样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很多消费者遇到的问题是,在大促期间购买超过实际用量的商品,最后导致商品过期都没有用完。同时,比价、选购、凑单等也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蒙慧欣认为,消费者要理性购物,避免过度囤货,一旦囤货过多,容易因过保质期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既损失了金钱,也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同样值得思考的是,虽然有物流企业称双11后会进行包裹回收,但与海量被丢弃的包裹相比,绿色环保箱、可降解材料仍是沧海一粟,这一问题如何得到根本性解决,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双11商业狂欢已过10年,这期间中国电商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引领全球商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时至今日,无须双11营销推动,中国电商依然在加速发展。”解筱文表示,我们有理由为双11降降温,尽量避免人为制造一个电商物流的“春运”,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非理性冲击,让大众消费回归到常态中。今天的中国电商业更应该提质增效,剔除浮躁浮夸,减少恶性促销竞争,加快新科技、新服务、新业态的持续探索,真正向高质量方面迈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8 版:新消费·风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理性+智慧 给剁手党打造品质双11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