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遇到的问题类型及比例 北京市消协制图
■姜馨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认知及消费状况调查结果。调查显示,35.4%的老年人遇到过保健品消费问题,“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是主要问题,近四成老年人会后悔购买决定。对此,北京市消协建议,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加一个月的消费犹豫期,在犹豫期内可以选择退货。
近四成有过冲动消费
本次调查对象是在北京市居住一年及以上,且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发现,近九成的老年人都希望通过购买保健品来提高身体素质、保障生活质量。
调查数据显示,49.09%的老年人购买过保健品。对于保健品信息,老年人的主要关注渠道是电视等大众媒体,以及家人或朋友的介绍,比例分别达到了55.89%和45.08%;其次是保健品销售公司的讲座等宣传,以及广告宣传,分别为21.26%和18.10%。从老年人消费认知渠道来看,电视等大众媒体是老年人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亲人、朋友介绍、保健品销售公司宣讲活动等渠道,对老年人获取保健品信息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持续关注该渠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数据还显示,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主要渠道为销售公司组织的讲座、茶话会、体验活动等,达到43.32%;其次是专卖店购买和销售人员推荐购买,分别为28.96%和27.97%。
值得注意的是,38.04%的老年人会后悔购买某款商品的决定,表示消费可能是冲动型消费;29.28%的老年人会受周围亲人、朋友影响,表示这部分老年人可能是非理性消费。
超三成遇到过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有35.4%的老年人在保健品消费过程中遇到过问题。其中,遇到问题的保健品类型主要是保健食品,比例为63.64%。从遇到的问题类型看,老年人遇到的问题类型主要是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比例达到78.32%;其次是产品没有专门的标志或批号,为23.78%。同时,通过分析得知,男性老年人遇到过保健品问题的比例较高,为43.45%,高于女性的30.89%。
调查还发现,73.76%的老年人愿意通过消费者组织维权。而不愿意通过消费者组织维权的原因,50%的老年人认为太麻烦,不想浪费时间;其次是觉得损失不大,没有必要,比例为41.51%。值得注意的是,26.42%的老年人认为觉得即使维权了,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对于消费维权的期望,71.78%的老年人希望督促相关部门加强保健品监管力度;其次是完善老年人消费权益保障的立法,以及加大老年人消费宣传引导工作,分别为65.84%和64.85%;再次是督促政府制定老年人消费保障的政策和消费者组织加强老年人投诉维权力度,分别为61.14%和60.15%。
建议设“消费犹豫期”
针对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消协以调查结论为依据,从政府、立法、宣传引导和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健全老年人消费保障法律法规。一是健全保健品销售方式立法,即针对以免费领取物品、知识讲座、茶话会等保健品销售方式,诱导或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并纳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二是增加老年消费者撤回权利,即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加消费犹豫期,期限为一个月,在犹豫期内老年人可以向经营者要求退货,经营者不得拒绝或拖延,以此避免老年人因为消费信息缺乏导致的非理性消费问题。
创新保健品监管方式方法。政府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执法信息共享,对于受到处罚的保健品销售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可以及时开展重点监督,降低保健品销售风险。
优化保健品宣传引导。针对保健品消费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特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告知老年人保健品信息查询、保健品消费凭证获取的方式方法,以及保健品行业中的违法失信企业,提高老年人保健品消费的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力量。针对保健品销售公司销售活动隐蔽,以及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等消费特点,应充分利用社区和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消费监督员,对发生的违规销售活动、违规宣传的保健品销售企业进行监督,并告知相关部门,对受到销售活动影响的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进行培训。通过监管部门、社区与社区志愿者的合力,加强保健品消费的社会监督,形成保健品消费的社会共建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