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庞建新
冷冷冷,寒潮来袭,消费市场却暖意满满。为了美丽不“冻”人,面料轻薄、塑形保暖的“发热内衣”成为寒冬里的人气潮品,甚至被网友奉为“过冬神器”。
“薄如蝉翼、温暖到炸的发热内衣,让你美美过冬”,不少发热内衣商家都如此宣称,但消费者买到的发热内衣真的又薄又暖吗,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
美丽需求升级
“如果冬季里买一件内衣,你对它有什么要求?”大概60后、70后、80后和90后消费人群的答案都不一样。价格、保暖、舒服、好看、塑形、品牌……保暖内衣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不喜欢里三层外三层穿得臃肿,不少消费者都选择了又薄又暖的内衣。70后的北京消费者周女士今年双11网购了一套优衣库HEATTECH薄款发热内衣,80后王女士则在线下北京银座和谐广场优衣库店参加了买一件 HEATTECH 倍 舒 暖 赠 一 件HEATTECH薄款活动,90后消费者李女士通过小红书平台选购了tutuanna发热内衣。
从老一辈消费者熟悉的红豆、恒源祥等保暖内衣品牌,到年轻人口中的优衣库、tutuanna等发热内衣,消费者在对保暖内衣纯粹的保暖需求基础上,又增加了追求体感舒适度、面料轻薄等多元需求。今年双11优衣库天猫官方旗舰店销售额以15亿元的总销售额高居榜首,其中HEATTECH温暖内衣系列成为热销爆款,不少单品在双11当天秒无。
“口碑引发大众传播,品牌产生自流量。”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白玉苓对本报记者表示,发热内衣之所以热销,首先是产品向消费者提供的核心利益满足了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保暖,其次,又薄又暖的面料、设计及品牌因素满足了消费者对舒适度、透气性、美观性等多种需求。
消费反馈不一
的确,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爱美女士还是商务男士,冬天穿得既保暖,又轻薄透气,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发热内衣因轻薄、保暖、塑形及体验效果好等特点,满足了消费者追求人体线条美的多样性复合需求。
白玉苓表示,不透气、起球、缩水、静电、褪色等是传统保暖内衣的痛点。在网络时代新兴消费群体崛起时,既能满足消费体验又极具性价比的产品迎合了消费需求升级。
但宣称又薄又暖的发热内衣,消费者真实体验如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线下消费者反馈,到线上网友评论,对发热内衣褒贬不一,对其发热效果也争议不断。
北京消费者闫先生表示,他买的优衣库HEATTECH薄款穿着特别舒服,但太薄了,感觉像女生的厚丝袜一样,没有原来的普通秋裤暖和。上述王女士也感觉HEATTECH薄款太薄,又购买了HEATTECH倍舒暖,她觉得加厚的发热内衣保暖效果更好,穿着也舒服。在天猫南极人官方旗舰店的一款南极人自发热保暖内衣套装的评价中,一位网友曾留言:“本来收到觉得薄薄的,但是穿上身真的很贴身,也很暖,能起到保暖的效果。”但另一位网友则留言称:“今天穿了,在十几摄氏度的四川,差点没把我冷死,面料摸着还算舒服,比较柔软,但是自己没有感觉到发热,和普通秋衣差不多。”
解密发热原理
据介绍,当下市售发热内衣也不同于以往的远红外线功能内衣,一般为吸湿发热内衣。依据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分会颁布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行业标准》(FZ/T73036-2010)规定,吸湿发热针织内衣的定义为“由吸湿发热材料编织而成,并满足本标准升温值质保要求的针织内衣”。
据中国针织技术委员会主任王智介绍,发热内衣最早是从日本兴起的,面料以日化纤维为主,这些纤维吸湿效果比较好,而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发热内衣大都是利用吸收湿气来发热。“其实大多数纤维都有这个效果,只是程度不同,从发热效果来看,天然材料如羊毛、粘胶等,一般吸湿量较大,其发热量大于普通纤维。”
那么市场上热销的发热内衣一般都由哪些材料编织而成呢?记者登录天猫、京东、小红书等电商平台,打开几款发热内衣的宣传页面发现,一些商品面料宣称为“德绒磨毛面料”“发热纤维”“东丽热绒”等,面料材质成分包括聚酯纤维(涤纶)、粘胶纤维、棉、腈纶、莫代尔纤维等。据了解,优衣库的功能性发热面料来自日本纺织品巨头东丽(Toray)株式会社。
根据专家介绍,吸湿发热内衣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一般而言,纤维的吸湿发热性能与纤维回潮率有很大关系。纤维的回潮率越大,则吸湿发热性能越好,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棉等材质的公定回潮率较大,其吸湿发热性能也较好,市场上大部分吸湿发热内衣的成分主要由以上几种纤维组成。同时,发热内衣的吸湿发热性能还与面料的厚度及单位面积克重有关,一般在相同纤维成分的条件下,面料越厚重吸湿发热性能越好。
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纤维中的亲水基因和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在结合过程中会发出一些热量,各种纤维吸湿以后都会发出一定的热量,但这种热量发出来应该是有限的。
期待国标推出
据业界人士介绍,市售发热内衣在业界属于专利技术,有的产品企业甚至设立研究所专门研发。但是,现在市面上打着“发热内衣”名号的产品比较多,很多产品其实并没有用发热纤维等发热材料,基本上不具有发热功能。
依据上海市质监局2018年对20批次宣称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针织内衣产品开展的质量测评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安全性指标,包括pH值、甲醛含量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均满足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但其中13批次样品的吸湿发热升温值不满足FZ/T73036-2010吸湿发热升温值的要求(最高升温值4.0℃、30min内平均升温值3.0℃),不满足率达到65%。
在FZ/T73036-2010标准中规定,吸湿发热内衣应由吸湿发热材料编制而成,并能满足两项升温值指标:一个是最高升温值不低于4℃,另一个是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不低于3℃。其中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是服装吸湿发热性能的综合评定依据,该值越大,产品吸湿发热性能越好。上述测评发现,宣称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产品不满足标准要求的原因,全部都是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不达标。专家表示,消费者可依据检测结果参考选购,对“薄暖”不必期待过高。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发热内衣安全指标方面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但技术指标方面仅有行业标准,不具备强制性。面对良莠不齐的发热内衣市场,消费者乐买不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服饰产品中时尚元素摒弃了老旧过时的单调乏味。未来,消费者需求仍不断升级,科技研发也从未停歇,消费市场亟须相关配套标准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