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初心,是在现实之外造一个梦;科技的初心,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以5G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为影视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造梦”手段上,更体现在让广大观众有机会感受、体验到技术与影视艺术融合的无穷魅力上——
图一:在第二十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观众通过新技术体验观影感受。 刘晶/摄
■本报记者 武晓莉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二十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举办了一场名为“注目电影未来:5G新视界·科技与影视融合”的论坛。论坛上,与数位著名导演对话的不是演员,也不是同行,而是通信行业专家、大数据专家、无人机作战专家、激光物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等。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在5G这个崭新的科技时代,影视与科技将如何融合与发展,将为观众带来什么样的电影之梦。
科技与影视一对“欢喜冤家”
“我看过你们写的大纲,但地球不可能被推走。”导演郭帆说,《流浪地球》筹备时,他们请来几位物理学家讨论剧本,但科学家一开口就让他崩溃了。最后,他只好在“咱们先假定可以推”的前提下请科学家尽可能地把过程合理化。
讨论剧本的过程会时不时地变成学术会议,当科学家们观点冲突激烈时,黑板上就会被写满在郭帆和编剧们看来像天书一样的计算公式。郭帆还记得在讨论电影结尾那个引爆木星、用冲击波推走地球的情节时,中科院力学所一位科学家兴奋地喊道:“这叫激波对撞,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激波对撞,这是什么鬼?”郭帆他们一脸懵。
郭帆说,最意外的是开完会要出门时被工作人员拦住:“郭导,今天讨论的很多内容是涉密的,您还得签一份保密协议。”
严谨的科学背书给《流浪地球》带来了长达3个月的放映期以及46.55亿元的票房,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第二、科幻电影票房最高的影片。与拍《星际穿越》的诺兰等知名导演相比,中国导演初试锋芒就取得这样的成绩,无疑离不开科技的魅力。
而电影也成为了科普的利器。导演诺兰当初在拍《星际穿越》时就和编剧达成一致,要严格遵循科学原理去做一部电影。在郭帆看来,做科幻电影的难题之一,是如何把硬核、冰冷的知识和原理普及给普通观众。“这需要联合科学家,想出一些通俗的语言去解读和翻译。”他说。“通过《星际穿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黑洞、虫洞,而《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搜索什么是洛希极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与影视融合项目组的联合发起人王姝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可以激发人们对相关科学内容的兴趣。”
观众与导演5G让电影不同
当卓别林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无声片的时候,人们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被VR(虚拟现实)眼镜中迎面飞来的陨石吓得一偏头;当孩子们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去场院上等着放电影的时候,人们不会想到2019年6月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上,无数年轻人正排着长队等着看一部8K的5分钟电影短片……“5G将改变产业运作形态,其中包含电影产业。”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信息通信专家吕廷杰教授看来,5G和信息科技正在为电影产业带来巨大的改变力量。
吕廷杰认为,5G将带给电影不同的拍摄和观看方式,比如裸眼3D、VR、AR(增强现实)的应用以及全息影像。全息和VR、AR、裸眼3D最大的不同是影像能在膜上展示,张艺谋导演的很多“印象”中都用了全息影像技术。国际电联对6G展望中就有一个期望:5G时代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得到普及,网络的带宽足以支持全息影像的传播,同时,到6G超带宽全息应用时则可实现互动。如那时候的电视会议,不再是我们跟屏幕里的影像对话,而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与会方的人,就如同坐在你面前。
在大家更为关心的5G与电影的消费侧,吕廷杰认为,5G的高速率能力会推动高清视频的应用。5G理论上的极限速度是4G的100倍,一个1080P的高清视频一个小时的数据量约有10GB,下载只需要5-6秒钟,而过去4G下载可能要将近2分钟。
“5G会让整个电影制作产生非常大的变革。”吕廷杰说,“比如‘上帝视角无人机’的大量应用,会使影视展现技术用低成本的方式非常有效地使用更多的空间视角等。但现在无人机自带的WiFi热点不仅跑不远、飞不高、待机时间短,而且所有的视频都不能高清。但5G就可以直接把4K到8K的高清视频通过通信网络实时传到,当场就可以编辑和管理。3D视频、AR、VR需要的多机位协同,如果每一个机位都用5G模组,就能实时做实况转播。”
拍摄与放映梦想照进现实
今年夏天被年轻人当成时尚去排队打卡的8K电影短片,是国家一级导演、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滕俊杰拍摄的。作为一个拍了30多年电视的老导演,他近几年一直在电影3D、VR、8K技术上进行摸索。
这是一个全新领域,滕俊杰是以8K设备拍摄长短篇电影的前沿科技先驱之一。他介绍说,8K电影对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看过那部短片的人都知道,8K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限接近人眼的清晰度。影片中演员的每一根发丝、每一个毛孔都清晰可见;影片中景泰蓝器物上的小坑、色彩都如在面前。因此,拍摄精细度要求极高。无论是化妆、布景、灯光以及焦点把握等,要求都远高于传统拍摄。
“日本和美国都在做这方面的准备。”滕俊杰说,2017年,他就带团队拍了中国第一部8K城市形象片《YES!上海》及中国第一部110分钟的8K长篇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8K电影的后期制作很难。”滕俊杰说,“不到5分钟的片子光素材就超过500PB。1PB容量可以存约2亿张照片或2亿首MP3音乐。”因此,一部正常时长电影的8K电影,素材存储、剪辑、渲染等后期处理,需要极大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而且,目前并没有一个电影院可以放映8K影片,最终国家大剧院也只能降成4K后再放映。
据滕俊杰介绍,今年9月上海已经开始建设8K电影实验室及8K电影院,而美国和日本也将于今年底建成8K电影院。
二维与三维电影院的未来
张大为博士是我国以及世界激光领域的学科推动者和实践者,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上所有的激光投影项目,都是由他主持的。对于未来的影视发展方向,张大为认为,将基于一个叫作激光空间数字化成像与显示基础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三维空间对成像和显示都有解决方案的,目前唯有激光技术可以做到。”他说。
张大为解释说,三维空间成像技术是以激光的空间立体扫描与计算机的三维重建技术为基础,实现三维立体数据的捕捉和三维画面采集。三维空间的立体显示则是通过激光空间扫描,在特殊的介质上(有可能是液态,也有可能是气态),呈现真三维的空间图像。此外,人脸与动作捕捉及映射技术,可以实现角色的换脸和虚拟角色的实时出镜;体感与可穿戴设备可以实现观众参与剧情互动及关注实时角色串演的可能性;氛围营造技术与装备,除了现在影院必备的视觉技术和听觉技术之外,未来的嗅觉、触觉、气味、体征(身体的角度)及环境气象等,都将成为重要体验的手段,对应的技术也会引入到影院。
而这一切,都跟5G和大数据密切关联。张大为介绍说,5G基础下,物联网会实现传感器、成像设备、显示设备、人机交互等设备的实时在线互联。例如可以通过无人机和地面微型机器人的协同,实现多机位甚至海量机位的画面和数据的采集,实时进行画面拼接和后期处理。因为有5G的链入,不需要后台再去做了,导演可以实时看到处理后的科幻画面。AI技术有可能会通过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实现剧情和人物的设定与市场需求,或者是观众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对接,最后有可能会出现编剧机器人、演员机器人。
“5G带来的海量数据加上人工智能,结果是大量的剧本有可能先由机器来创作。”吕廷杰介绍说,未来,把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个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的艺术要素记录在电脑中,然后提出你的要求,是要灰色、低沉的剧情设计,还是欢快、喜剧般的剧情设计,是战争片、警匪片,还是言情片、历史片,机器会先写出一个脚本。剧本的创作有人工智能介入,会改变创作的效率和方式方法。
王姝指出:“很多电影和电视剧作品,背后都有非常浓烈的科学元素做支撑。我们希望通过引入科学家的协助,共同促进科技与影视的融合。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希望能够产出更多像《星际穿越》《2012》《阿凡达》《流浪地球》之类的很科幻、很绚烂的大片,更是希望能够产出更多像《美丽心灵》《心灵捕手》等既包含浓烈的科学元素,又不仅仅是科幻片的好作品。随着好作品越来越多,我们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满足了大家对好影视作品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