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DOU知计划”启动仪式。
图二:《短视频知识创作者手册》服务抖音知识达人日常创作。
“DOU知计划”初见成效
短视频在切实助推知识的普惠。2019年3月,短视频平台抖音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联合启动了短视频知识普惠行动“DOU知计划”,号召有知识创作能力的机构和个人在抖音平台积极创作知识类短视频,让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通过抖音得以传播,从而服务大众通过抖音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交流知识的需求。
“DOU知计划”启动至今,已有上述4家机构及中国科普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12家下属科研院所、10余家重点高校等知识权威机构和13位两院院士、52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并推动该计划成立了一个抖音科普顾问团,发布了两份短视频知识普惠学术报告,整理了一个短视频知识创作者手册,制定了一套包含百个知识点的短视频知识创作框架体系。
同时,作为承载“DOU知计划”的平台方,为更好地服务平台知识内容创作者,鼓励更多有“识”之士加入知识创作行列,抖音也于9月推出了“知识创作者全方位服务方案”,为抖音知识创作者优先开放合集功能权限,优先将知识创作者纳入抖音“创作者成长计划”,从平台资源、创作者培训、商业变现等维度全方位服务知识创作者发展。
在“DOU知计划”推动下,截至2019年8月底,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超过5.4万个,累计发布超过1280万条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3万亿。计划启动前,这一系列数字分别是为1.8万、300万和3388亿。
抖音知识达人百家争鸣
目前,抖音已经形成了科研人员、专业教师和草根达人争鸣,自然科学、人文学科、课堂补充、素质技能并重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知识内容生态。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达人,通过抖音触达了更多有知识学习需求的受众,让知识惠及了更多人。
华中师大戴建业:短视频好比古诗词中的绝句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如何通过新平台拓展知识边界,打破知识原有传播壁垒,推动实现知识普惠,已成为学术界和专家学者关注的议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作为抖音上传播古典诗词的“知识大V”,就如何利用好抖音平台进行知识传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戴建业表示:“短视频只有几十秒到1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用户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仅仅呈现画面,也可以兼具声音。但同时,短暂的时间内也要求创作者,如果叙述,一定要避免铺叙,而要直达主题;如果抒情,那就不能滥情,要点到为止。”
戴建业强调,知识传播者应该在深刻认识短视频特点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更好地利用它,希望能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短视频创作者。
大学物理老师陈征:短视频让科普“酒香不怕巷子深”
科学启智慧,实验感真知——当科学实验通过短视频这一更具显像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不仅可以提升触达人群的广度,也可以降低知识接收的门槛,助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抖音上的“陈征博士”,不仅是第21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大学物理老师,也是一位乐于实验的“短视频科普达人”。“语言是抽象的,有些东西视频可以表示,但语言无法形容。”陈征说道。于是,随着实验类小视频逐渐登陆抖音平台,2018年陈征也开通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开始分享自己的“科学实验”。
“最开始我不大关注实验的趣味性和用户接受度,只单纯执着于实验的严谨和真实。但后来通过对照实时收视率曲线发现,一到实验原理讲解,收视率曲线就呈断崖式下跌,到下一个实验接着又重新往上爬。这让我知道,科普工作一定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降低用户接收知识的难度。”
目前陈征的抖音账号主要以有趣、易学的各类物理学小实验为主。“一类是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蕴藏有趣的道理,另一类是看似高大上的东西道理却很简单。”陈征认为,只有当科学理论与实验结合时,方能达到更有效的科学传播。
草根科普大V王龙:吸粉240万我可以,你凭啥不行?
@龙又的主创王龙,是一位生于1993年的帅气小哥哥,不拼才艺不拼颜值,他选择用科学和智力来征服大家。
王龙并非科班出身,甚至都没有进过大学校门,早早踏入社会的他做过司机,也在餐厅打过零工。他在一次打游戏时想拍一个视频,然后就萌生了自己研究拍摄的想法,并且很快制作了第一部启蒙短视频。从此以后王龙对制作视频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自学视频制作,从简单的剪辑到特效开始,制作了越来越多的视频作品。
目前,抖音上@龙又的111个短视频作品,均由王龙一个人创作,从脚本、素材、剪辑、拍摄到配音,甚至很多真人演绎的作品,他也经常当主角。很难想象在现在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团队化的网红打造环境中,他一个人扛起了流量担当,每天承接多达100万的点击量。“我拍摄的视频,不仅仅只是科普,我希望粉丝看完后能够留下思考。”这也是@龙又和其他科普类素材最大的不同。专业的科学家可信度没问题,但是他们甚少接触短视频,就算有接触,拍摄出来的也多为严谨的科学内容。事实证明,在科教中融入烧脑,让大家能够为此去思考,会比单纯讲述一个知识点要更加深入。“每次发布的视频,必须要经过反复的验证后才能发布出去,很多知识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经得起推敲的。”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否会存在专业度的问题,王龙如此回答。
共享共创推进知识普惠
对于这些知识达人通过抖音进行的知识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学报社、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抖音联合发布的《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认为,抖音短视频使日常生活知识化,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拓展了知识的边界,降低了知识生产的门槛,激发了大众的知识传播热情,令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到知识传播中来;另一方面,短视频打破了知识在传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垒,以社交为纽带进行知识共享,将个体学习转化为大众分享和参与,让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
而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抖音发布的《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个体微创新被看见、被记录、被分享、被认同,这种普惠的共享共创,高效聚合、感召了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群体创新,从而助力了社会整体创新。“DOU知计划”正是这种共享共创带来的创新聚焦到知识传播领域的成果。
一生致力科研事业的两院院士也对上述学术论断表示认可。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认为“短视频已经成为助推科普、传递科学精神的重要平台。优质科普内容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可以为科普开拓更多的市场,同时将科学注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也表示“抖音如果能让全民喜欢科学,作用将非常巨大”。
站在学习者的视角,日常将抖音作为英语学习工具的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龚伟亮发现,相对于系统性或体制化的英语学习方式,用抖音学英语有四大优势:丰富性、趣味性、高频反复、“少食多餐”。
而他的这些直观感受,也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短视频学习效果研究报告》的印证:该报告指出,相比静态的图文,学习者更偏爱动态的知识学习方式。当短视频以结构清晰的知识点讲解呈现时,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效率,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短视频时代,知识不再只是象牙塔里的“大部头”,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提升着大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知识在“回归”,回归为一个个易于动手的实验、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个性鲜明的知识达人。短视频的普及,让知识的传播空前生动、高效、普惠。 (北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