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艳伟
汉邦村——广西区靖西市岳圩镇南部片区的一个贫困村。全村302户1129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户619人。
2019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汉邦村采访时了解到,汉邦村通过构建养蚕、果园种植、畜牧养殖和优质稻种植“3+1”特色产业模式,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昔日的贫困村正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汉邦村的悄然改变
2019年12月31日,在驻村扶贫干部、靖西市岳圩镇市场监管所副所长黄武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汉邦村,正碰上两位村民忙着建房。黄武昌告诉记者,这是村民在修建蚕房,为开春后养蚕做准备。“个子瘦小的那位是‘养蚕能人’李长锯。”说话间,黄武昌招手示意,“长锯老哥,休息下再干,回你家坐坐去。”
2017年之前,李长锯因为缺乏一技之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被认定为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开始种桑养蚕,当年就有了3万元收入。如今,他有15亩桑园,以及约100平方米的蚕房,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并成为“养蚕能人”。
李长锯利用养蚕的收入,建了两层的砖混结构的新房,只是外墙和室内地板还没有铺砖。“过了春节就准备给外墙和室内装修,再等一年就购置齐家具了。”李长锯咧着嘴笑了起来,一脸的幸福模样。
汉邦村党支部书记李大丕说,在这样一点一点的改变中,村民看到了希望。
说起个中变化,李大丕认为,除了驻村干部不分昼夜为村民脱贫谋出路、想对策,更与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分不开。
汉邦村地处边境,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原先,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和劳务输出,特色产业为种桑养蚕,但又限于村民零星发展,没有形成规模。
改变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广西区党委政法委成为汉邦村脱贫攻坚后援单位,百色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加强全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由百色市市场监管局负责靖西市南部片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李大丕说,靖西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百色市市场监管局的要求,指导汉邦村成立了靖西市汉丰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除动员养蚕户加入合作社外,汉邦村还建成了一个占地4.42亩的集体经济标准化大蚕房。李长锯等“养蚕能人”负责指导合作社的村民管理桑园和蚕房,全村走上了规模化养蚕的道路。
特色产业让日子越过越甜
在汉邦村后山的一片面积达260亩的果园里,饱满的沃柑挂满枝头,呈现着丰收的喜人景象。“这是村里的脱贫奔康就业示范园,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特色产业。”李大丕说,示范园是由村党支部引进,由合作社组织12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75户),按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给靖西市优果种植园。合作社再组织贫困户到园区务工,仅此一项就可以为贫困户带来6000元以上的年收入。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2019年,园区的沃柑产量将达到50万公斤,地头收购价达到6元/公斤。园区主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利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液肥作为肥料,种植的沃柑皮薄汁多,自2018年产品上市以来,始终供不应求。
李大丕告诉记者,目前,汉邦村养殖有800头牛,以多村联建的方式,建设了禄峒镇大金村万头母猪繁育基地,每年不仅为村集体获取4万元猪舍租赁收益,也为沃柑园收集畜牧粪便生产液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打下了基础。
李大丕说,除了养蚕、果园种植、畜牧养殖,汉邦村还种植了700亩优质稻,3+1特色产业均衡发展,让群众的生活日渐富裕起来,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村里利用收入为村民修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灯光照亮了山村的夜晚,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目前,村里未脱贫的还剩3户9人,2020年,全村整体脱贫摘帽指日可待。”李大丕信心满满。
党建引领带动经济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汉邦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创造了贫困村带动非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先例。
怀光村是岳圩镇的一个非贫困村,距离中越边境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属于典型的边境村。在汉邦村养蚕产业的带动下,怀光村也发展起种桑养蚕产业,并于2018年11月成立了靖西市更慈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
百色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第六联系指导组组长,百色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韦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夯实集体经济基础,是实现村和村民共同富裕的基础。百色市坚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抓班子、强队伍,树导向、增活力,推动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并提出了“村际党建协同体、抱团取暖共发展”的党建模式。
汉邦村、怀光村、时安村也相应建立了“党建协同体”,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齐步发力、同频共振、双赢发展。
怀光村党支部书记黄美玉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发展起了1000多亩的桑地,村里还通过“烟稻轮作”发展起烟叶和优质稻种植,每年烟草公司派人来进行技术指导,并培养了一批烟叶种植能手,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汉邦村和怀光村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回流。怀光村“养蚕大户”,共产党员覃泽锋说,在家就能赚钱,还能照顾父母孩子,也就没人愿意外出打工了。“下一步,我们会根据各村产业特点,指导建立农产品标准质量体系,鼓励更多的村集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商标注册。”韦锋说,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品牌富农工程,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市场竞争力,让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