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记忆深处的年味
作者:任冬雪
图片
图片


  今年65岁的刘爷爷算得上是“老北京”了,对于北京城的年味儿,他有着说不完的话。
  “我们那一代人小时候的年味儿可比现在足多了,过年是一年里最大的事。”刘爷爷深情地说道,“那时候邻里之间关系近,我们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胡同口的‘马秀才’写的呢。”据刘爷爷回忆,“马秀才”上过旧学堂,是胡同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街坊邻居都找他写福字、写对联。腊月三十撕掉旧对联,贴上新春联,年才真的到了。
  “要说最有意思的还是放鞭炮,那时候鞭炮还是奢侈品,一听到谁家鞭炮声响起,就赶紧跑到院子里听,鞭炮放完了还得回味一会儿。”
  河北60后夫妻张大爷和张大妈对于年味儿则有着不同的理解。“过年当然要穿新衣了。”张大妈讲述着记忆深处的年味儿。小时候每年刚入冬,她就盼着过年的新衣——一件小花袄,每隔几天就要催问一次母亲新衣服做好了没有。“其实即使做好了也舍不得穿,要等到大年三十那天才能穿出门呢。”张大妈笑着说,穿上小花袄自己就成了现在年轻人口中“整条街最靓的崽”。而最美味的一定非饺子莫属了,细腻的白面皮包裹着零星猪肉与白菜混合的馅,那是馋了一年才能尝到的美味。“饺子怎么比得上看电视呢。”张大爷对此并不认同,那是镇上第一台电视机,过年的晚上才插上电可以看节目。“每天晚上匆忙扒几口饭就往外跑,家长喊都喊不回来。”张大爷一本正经地告诉笔者,“要赶早的,不然就没位置了。”确实,那台电视只有12英寸大,镇上好几百人挤在一个不大的小屋子里观看,真称得上是“人山人海”。
  糖果是很多70后记忆中过年最甜的滋味。来自天津的70后郭女士说,“对于过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串糖’,即串门要糖。”糖果比较贵,平时家里不常买糖果,但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给来拜年的人准备糖果。郭女士和小伙伴们排着队到街坊邻居家拜年、说吉祥话,有时候还会表演节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也分得了不少糖果。“我们当时还会比赛,看谁得到的糖果最多。我年纪最小,胆子又大,每次都排在队伍的第一个,得到的糖果也最多。”说起这些,至今程女士还颇为骄傲。
  平先生是个地道的80后东北汉子,最让他难忘的是腊月里杀的那头年猪。腊月初八左右,家里就挑出膘肥体壮的猪开始杀了,“听着猪的嚎叫,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当地谁家杀年猪都会吸引一群大人、小孩围观,割些猪肉,加上当地特有的酸菜、粉条,做一锅味正汤鲜的杀猪菜,请围观的人们品尝,共享一年的成果。剩下的猪肉则放在室外,利用室外天然的低温冰冻,以供过年期间使用。“每年看着春晚,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到了午夜十二点还有一顿饺子,里面会放红枣、花生、硬币等,分别寓意甜蜜、高升和好运。为了吃到带硬币的饺子,我们小孩都使劲吃,有好几次我都吃撑了。”想到当年的趣事平先生忍不住笑起来。
  “过年当然是回乡下爷爷奶奶家团圆啊。”这是95年出生的小王嘴边的一句话。每年春节前,由父母带着回江西乡下老家过年,是王家雷打不动的传统。“我们家很重视这个,一家人过年的时候要到齐,这样才是团圆。”小王告诉笔者。除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外,王家最为特别的一餐是大年初一早上,只有两个菜——青菜和豆腐,年年如此。“小时候我不能理解,吵着要吃肉,还被祖父训斥过。”小王说道。祖父告诉他,青菜豆腐寓意清清白白,一年之初警醒自己牢记这四个字,这是家风,不能变的。
  对于00后的小陈来说,年有着多重含义。年是外出旅游增长见识,也是双独生子女家庭每年回爷爷家还是姥爷家过年的纠结;年是一大摞的假期作业和兴趣班、补习班,也是上网时间可以延长到4小时;年是爸爸妈妈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又要“应付”很多远房亲戚。“年的意义似乎变了,又似乎没变。年的仪式感虽然变弱了,但年味儿却仍旧还在。”小陈如此表示。(任冬雪)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新春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忆深处的年味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