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旅游业成为“重灾”行业。随着疫情逐渐缓解,旅游业也将逐步恢复。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值得业界重视。
第一,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
针对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业界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乐观论——速胜,认为疫情对旅游业影响至2020年一季度,之后进入旅游消费的反弹井喷期;悲观论——持久,认为世卫组织宣布此次疫情为世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冲击可能影响到全年甚至来年,出境游、入境游全面抑制;借鉴论——可鉴,认为应借鉴2003年“非典”和汶川特大地震后旅游业恢复的一些应对经验,也要充分注意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恢复带来的新情况,如传染者众、传染者无症状等隐形风险;阶段论——分期,认为此次旅游业恢复阶段,可分为全面歇业期、防疫式释压期、分区分流恢复期、常态高质量发展期,应分段施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疫情过后应主张谨慎积极恢复,逐渐进入常态化高质量发展,让防控疫情和健康文明成为国民旅游新常态。
第二,构建传染病防疫安全旅游保障体系。
旅游行业需要变疫情压力为重塑防疫安全旅游形象的动力,变歇业压力为备战旅游复苏升级的契机。
在疫情结束前,闭门反省梳理,为形成“安全防疫,健康文明”旅游新常态而练内功。
要优先推出防疫减压的绿色旅游产品和出行方式。重点开展生态游,以分散、小型、自助、观光为主要旅游方式,推出适合自驾游、自助游、定制游、家庭游的生态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旅游地普遍实行自助餐制、分餐制、公筷公勺制,让文明进餐成为习惯。推广网上预约购票,将旅游目的地游客承载量控制标准调整为旅游防疫安全流量控制标准。从省内游开始,择时推行国内游,通过出境游客和入境游客“疫”后游的经历和感受,让世界了解中国防疫安全和健康文明旅游的新常态。
同时,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着手研究文旅行业恢复发展指导意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传染病防疫安全规范、游客旅游出行传染病防疫安全行为指南、疫后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等,重在落地可行,可持续。
第三,立法入规,构建防疫安全和健康文明旅游的大格局。
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实行错峰旅游,减少安全隐患。
制定餐饮行为规范。旅游六要素,吃为先。巩固全民防疫安全行为规范的成果,使之成为日常生活新常态和旅游生活新常态。制定公民餐饮行为文明规范,内容可包括明确佩戴口罩的场合和人员、禁止随地吐痰,实行分餐制、公筷公勺制、火锅分吃制等,推进旅游业和全社会防疫安全和健康文明进步。
要将促进旅游恢复的政策纳入促进服务业恢复的政策,特别是促进生活服务业恢复的政策一并统筹制定。在各级各部门即将编制的“十四五”规划中,系统增加生活服务业特别是旅游行业传染病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和保障体系内容。(陈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