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月18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万鹏龙(左二)一行到成都市温江区四川艾医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口罩生产情况。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铭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局长、党组书记万鹏龙为组长的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履职、精准施策,采取了“两禁止、两监管、两服务”等措施,打出了“三保”(保质量、保价格、保供应)组合拳,开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帮助企业解决转产扩产方面的难题。
一手抓监管 一手抓服务
“我们在全国较早禁止群体性聚餐活动。”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宋昌勇介绍说,“‘两禁止’是指禁止群体性聚餐和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目的是阻断疫情传染传播;‘两监管’是指价格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两服务’是指技术服务和政务服务,目的是支持复工复产复市。”
疫情发生后,防护用品需求量激增,特别是口罩需求量巨大,供需矛盾突出,个别不法商家借机发“疫情财”,将棉布口罩当作KN95(N95)口罩坑骗消费者,或借机涨价牟取暴利,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四川市场监管部门结合正在开展的“春雷行动2020”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行动,重点针对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实施监管,坚决保障质量。对普通口罩等防护物资,加大了监督抽查和打击假冒伪劣力度。先后查获多批涉嫌假冒“飘安”“3M”注册商标的口罩和自行配制、冒用“云海”“上扬”等商标的84消毒液、84除菌液产品违法行为。据统计,截至3月5日,全省查办非法制售口罩等行为的案件299件。
正值春节放假,口罩等防疫物资企业生产面临重重困难。据悉,当时口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耳带上涨4倍,鼻梁夹上涨6倍,无纺布上涨1倍,过滤材料上涨3倍,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大幅增加。四川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全力加快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十条措施》,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认真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开展转产防疫物资企业定向帮扶,号召企业加入“三保”行动,推动民用口罩生产企业扩产转产、抓紧增产增供。
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积极响应“三保”号召,制定特殊时期“年不过、工不停、质不减、价不高”的原则,300多人“三班倒”连续生产,单日最大产量达10万只,并快速增加了一台单日产量7万只口罩的全自动生产设备。
据统计,目前四川全省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已由原有的9家增加至18家,增加了1倍;全省133家普通口罩生产企业能够实现日产量446万只。“我们还编制完成了口罩产品的分类、标识、检测质量技术指南,完成消毒剂标准、浓度、化学品、卫生、检验等方面质量技术指南,发送相关企业。”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宋昌勇说,全省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累计检定校准疫情防控用计量器具4.7万台件,完成防护服检验检测63批次、口罩447批次。
开通绿色通道 助力疫情防控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及时出台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便捷审批,帮助防疫物资、相关药品、医疗器械企业快速提高产能、扩大产量,为打赢防疫阻击战提供坚强保障。
2月10日上午,德阳市罗江县川云龙化工有限公司和德阳市罗江县沈氏漂白粉厂按预约时间来到四川省市场监管局驻政务中心窗口,申请办理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延期手续。两家企业是四川省仅有的漂白粉生产企业,也是政府定点采购消毒产品的企业。此时两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都面临即将过期的窘境,若按正常申请流程,将无法保留原生产许可证号。
得知企业困难后,窗口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结合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反馈的信息,判断两家企业一直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具备持续生产能力,产品长期符合国家标准。窗口当即为两家企业开通办证“绿色通道”,当天受理、当天审核、当天发证,并及时将获证信息推送至监管部门。“绿色通道”一直持续高效运转,解决了不少企业的燃眉之急。德阳什邡市镇江化工有限公司具备生产消毒液原料次氯酸钠的条件,却因没有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无法开工,申请加急办理增项变更,从网上预审受理到证书寄出,全程仅用了不到3天时间。
据宋昌勇介绍,通过应急审批方式,四川省市场监管局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分析检测中心、成都质检院等颁发了防疫用品扩项检验检测资质证书。对迈克生物、成都博奥晶芯2家公司申报核酸检测试剂盒等5个产品进行初筛,积极争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纳入应急审批通道。目前,全国共批准了12个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四川省占到2个。
药品、医疗器械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武器。据四川省药监局副局长陈永红介绍,疫情发生以来,该局在第一时间开辟应急审批绿色通道,通过摸清家底、加快审批、减免费用等措施,积极支持医药企业复工复产,助力疫情防控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保障。口罩、防护服等医用防护产品审批注册的时间只需要1-2天。应急审批新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9家,新增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4家;应急批准了4个中药制剂;批准成都青山利康药业大输液扩大生产,日产能由原来的2.5万袋迅速提升至5万袋,用于支持湖北重症患者救治;批准四川升和药业磷酸氯喹片恢复生产,首批生产30万片,可以满足8000个确诊病例使用;快速办结35批次急需的药品、医疗器械进口通关。
保质稳供 督促履责
价格稳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社会安。春节前,四川全省21个市(州)的市场监管部门都召开了价格政策提醒告诫会,督促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价格自律,并在1月22日向广大消费者朋友发出消费提示。同时,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医疗保障局第一时间对四川省药品零售行业协会、成都市医药商会开展行政指导。两协会全体成员单位联合承诺“不囤积居奇”“不串通涨价”。紧盯群众投诉举报、舆情反映的问题,严肃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
针对疫情防控市场监管执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还及时出台《关于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特别时期市场监管执法法律适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价格监管的执法依据和“打击极少数、教育大多数、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执法原则。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四川省市场监管局适时出台了《进一步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的十一条措施》,鼓励企业参加“三保”行动。2月12日,通过视频会的形式,号召企业“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新华西乳业、红旗连锁、益民生鲜、顺心餐饮、事丰医疗器械、益海(广汉)粮油饲料、高金集团等7家企业通过视频连线分别向消费者做出庄严承诺,自觉履行企业的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全力确保价格稳定、质量安全、市场供应,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共同抗击疫情,守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在抗击疫情和有序复工复产的重要时期,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决定号召全省2000余名企业首席质量官及31家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四川质量奖(提名奖)荣誉称号的企业,向全省各地企业发出“抓生产、严防控、保质量、稳供给”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