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疫情期间,海南农产品一度滞销。 资料图片
■王小月
“农产品电商发展如何实现,涉及到三农建设、新农村振兴、形成全国市场以及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战略问题。农产品电商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但也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应该承认,农产品电商还有很多问题。”3月15日,在“2020中国农产品电商高层研讨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总结道。
此次线上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展览协会农产品电商工作委员会、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围绕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电商扶贫,疫情对农产品电商影响和机遇进行了研讨。
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冠疫情给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农产品电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农产品电商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趋势,农产品电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认为,当前的重点是为疫情区、贫困区的特色农产品拓展市场,减少农产品库存,通过农产品的销售,从而有效促进春耕生产。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产品电商数字化转型,影响和带动农产品产销经济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为产区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
洪涛表示,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艰的收官之年,农产品电商企业应继续帮助贫困区做好电商扶贫、电商消费扶贫工作,其重点是帮助52个县、2707个贫困村(其中任务较重的1113村)的农产品上行,继续探索将其实物农产品、服务农产品、体验农产品销出去,将贫困区的青山绿水好空气及其特色农产品变成农民现实收入。
“在疫情当中,示范县、农村电商、龙头企业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区域发展处处长王妍妍分享了来自四川省的一组数据。截至3月6日,四川省88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参与了疫情防控,出动车辆600余辆,调动销售配送人员3000余人,配送600多万单,货值近2亿元。
王妍妍称,从目前来看,大家对于网络销售的认识都在提高。“虽然疫情对于农村电商有影响,包括快递物流没有办法送达,人员复工复产受到影响。通过2月份的监测数据,能够看出整体数据下降严重,但从长远来看,后续疫情的缓解,消费回流,对农村电商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国内农产品滞销、进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博士认为,在农产品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方面,要实现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就需要建立电商平台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和完善贯穿生产、流通和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供应链,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分级分拣、品控、溯源和物流方案,提升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和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在农产品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方面,电商平台不应停留在海外扫货阶段,应追溯到上游生产基地,保障商品质量。
可见,数字化管理与供应链体系将成为农产品电商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品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洪勇表示,疫情暴发以来,传统供销渠道受阻,不少地区农产品滞销。直播因其互动性强、参与感强、动态直观等特点成为农产品精准营销新手段,在推动重构线上消费场景、丰富线上消费体验,降低获客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还有部分地区政府领导开启直播为产品背书,在视觉、听觉上给消费者更真实的感受,激活了农产品销售,实现了产销精准对接。
中物联农产品供应链分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数字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家新基建投入,特别是5G、大数据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农业,包括定单农业都会在未来迎来较大发展。
农产品产业链一头是农民,一头是消费者,如何打通两端的信息壁垒?秦玉鸣称,不仅是供需两端信息不透明,包括数字化养殖、种植等,未来都将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很多初级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在产地没有分级、包装,未来在产地分拨中心不仅解决包装问题,还可以减少运输和物流过程当中的损耗,安全送到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