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3·15观点
倡导文明祭扫 安全祭扫很有必要
作者:汪昌莲


  清明更宜祭清风,还民俗文化以清纯风气,留子孙后代以清洁环境,或许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汪昌莲
  近日,广州市宣布全市拜祭场所实行封闭化管理,将暂停全市殡葬服务机构拜祭场所祭扫活动。同时将积极引导市民通过延后拜祭、网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邮哀思、工作人员集中祭扫等5种替代性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受文化习俗和传统观念影响,我国还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祭扫,现场烧冥币、祭品的习惯。出于对民间风俗的尊重,政府部门对此往往采取既不提倡、也不禁止的宽容态度。然而,今年清明节期间,为加强疫情防控,各地均不提倡现场集体祭扫,对拜祭场所实行封闭化管理,暂停现场祭扫活动,由工作人员集中代替祭扫,显然是一种创新的文明祭扫方式。
  清明焚烧冥币、祭品,作为一种风俗由来已久。然而,时下祭祀之风也向着“奢靡”的趋向蔓延。除了传统的冥币、祭品之外,纸扎的金山银山、名牌包、别墅、房产证等“奢侈”祭品赫然在列。如此“与时俱进”,其实是炫富心理在清明节祭扫中的凸显。“奢靡”扫墓之风盛行,势必会加重现代人心理和经济的双重负担,让逝者难安。而过度的祭祀所耗费的资源,除了金钱损失外,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对水体环境的污染,更是不容忽视。
  可见,不管是加强疫情防控的刚性要求,还是出于思想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抑或是基于公共安全的考量,倡导祭扫文明都很有必要。积极引导市民通过延后拜祭、网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邮哀思、工作人员集中祭扫敬献鲜花等5种替代性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先人,显然具有导向意义。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传承和创新祭扫文化的关键所在。强化创新祭扫方式的宣传,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尤为重要。
  清明节理应是一个公众追思先人德行、反思自身行为、示范教育后人的节日,除承载道德传统之外,还需承担环境与文化的影响。换言之,清明更宜祭清风,一抔黄土、一束鲜花、一株绿植、一片追思、一份责任,还民俗文化以清纯风气,留子孙后代以清洁环境,或许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抗击疫情·特别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倡导文明祭扫 安全祭扫很有必要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