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年)》显示
■本报记者 孙燕明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不良反应报告表151.4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47.7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1.5%,较2018年下降1.6个百分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特色医疗工作委员会、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彦朝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患者在服用药物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尤其是有关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内容,错误地服用药物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张彦朝表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越多,并不是说明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意味着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副主任医师陈琳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胖瘦程度、营养状况、血型、遗传基因、生理状况等因素,都会使得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报告》显示,化学药品不良反应在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占84.9%,在所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占90%,分别较2018年同期增长1.0%和0.9%。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例次数排名前五位的类别分别是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肿瘤用药,镇痛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占药品不良反应总体报告的34.3%,较2018年同期下降0.5%。抗感染药物中,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三位的药品类别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
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占本类别报告比例计算,肿瘤用药的严重报告比例最高,占42.1%,较2018年同期增长8.1%;其次是免疫系统用药,占24.3%。《报告》指出,在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排名中,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依然居首位,虽然占比逐年下降,使用风险持续降低,但仍需关注。肿瘤用药占比呈上升趋势,应关注肿瘤用药的用药风险。
2019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器官系统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损害、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陈琳强调,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综合征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致癌、致畸、致突变。
他进一步分析说,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为轻中度,如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全身皮疹伴瘙痒、荨麻疹、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昏厥、溶血性贫血,甚至危及生命。《报告》显示,2019年中药不良反应在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占12.7%。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中药中,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分别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占28.4%,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占11.4%,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占6.8%,开窍剂中凉开药占6.1%,祛湿剂中清热除湿药占5.7%。
按照给药途径统计,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占62.8%,口服给药占32.5%,其他给药途径占4.7%。注射给药中,静脉注射给药占92.5%,其他注射给药占7.5%。
化学药品注射剂的报告数量排名前五位的药品类别分别是抗感染药,肿瘤用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前五位的药品类别分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清热剂、祛痰剂。《报告》指出,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剂型统计,注射剂总体占比较高,与近年来注射剂报告总体情况基本相似。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严重报告占比高,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反应或过敏样反应为主,不排除不合理、不规范使用情况,需继续关注注射剂的用药风险。
记者注意到,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为29.1%,同比增长1.4%,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比例高于整体严重报告比例1.7个百分点,临床应持续关注老年人群用药安全。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占77.6%,口服制剂占16.4%,儿童作为特殊用药人群,其注射剂用药风险需重点关注。
“药品的不良反应与人体基因有关,也就是与遗传有关。”陈琳表示,如果人们进行基因检测,知道自己的基因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精准用药、有效用药、明白用药,就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临床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