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妮 本报记者 刘文新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有力抓手,取得实实在在效果。截至目前,贵州省围绕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8个,覆盖茶叶、生态畜牧、精品水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涉及农户21787户,户均收入提升3000元至3万元,带动贫困户8000余户,3万余人。
锦屏腌鱼有了金字招牌
锦屏县是贵州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6年,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派出强有力的帮扶干部,组成驻锦屏县同步小康工作队,到点帮扶。苗族村寨裕和村是帮扶村社之一,该村共有村民366户14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60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2.73%。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空壳村。
帮扶干部调查发现,裕和村家家户户都在稻田中养鱼,每到秋收季节,村民便将这些“稻花鱼”腌制成苗家传统美食腌鱼,一部分供自家食用,一部分拿到市场上售卖。
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后,贵州省市场监管局于2018年4月投资近百万元为村里建了一个腌鱼加工厂,当年试产腌鱼400余公斤,获利5万余元,带动贫困户105户384人增收,实现国家规定的村集体经济不低于3万元的目标,空壳村的帽子从此被摘掉。
为使腌鱼产品向高尖端迈进,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将“锦屏腌鱼”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获得成功,有了这一金字招牌,裕和腌鱼产品供不应求,直接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帮扶干部、裕和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威(兼任锦屏县委常委、副县长)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裕和腌鱼”一炮而红之后,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着手打造“有机锦屏”,以标准认证助推脱贫攻坚,大力发展腌鱼、油茶、中药材等产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加快贫困户增收脱贫。截至目前,锦屏县获有机认证企业15家,认证证书15张,有机产品认证面积78641亩。全县贫困人口从2016年5.13万人下降至目前的不足3000人,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成功脱贫出列。
黑毛猪肉端上酒店餐桌
“我每过几天就要来养殖合作社看看这些黑毛大肥猪。”台江县施洞镇井洞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炯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这是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投资46万元在村里发展的特色产业项目,如今初具规模,年销售存栏猪达70万元,累计分红5.8万元,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户230户1082人。
井洞塘村位于台江县北部,地处苗岭山脉,由原井洞塘、猫鼻岭两个深度贫困村合并组建而成。617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7户,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60%。
自2014年定点帮扶施洞镇以来,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先后选派4名精兵强将到井洞塘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些帮扶干部情系苗侗村寨,点亮了村民们的脱贫希望。
张炯是2018年3月来到村里担任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他介绍说,4任帮扶干部历来重视将外部帮扶资源转化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2016年为村社引进黑毛猪特色产业后,还协调养殖合作社与省城贵阳的连锁超市签订了长期购销协议。
“以前我们深山里的黑毛猪肉卖不上价钱,自从进了贵阳的连锁超市后,一下子成了省城大酒店的抢手货,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呀。”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开冲感激地说。《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井洞塘和猫鼻岭双双完成了贫困村摘帽任务,并通过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调研,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黑木耳助贫困人口清零
时下正值黑木耳采摘季,5月18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锦屏县三江镇小江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看到,数十位农户正在忙着采摘,一派繁忙景象。“在家门口就业,既可照顾家人,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贫困户龙向才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他是黑木耳种植基地的管理员,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后,家人渐渐过上了好日子。“这批黑木耳是2019年10月种下的,共10亩6万多棒。现正是盛产期,一直要采摘到6月底才会结束,日产可达150公斤以上。”小江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景甲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受疫情影响,冬春的首批木耳存在部分滞销情况,现在大伙正全力以赴,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全体驻村干部和网格员都成了黑木耳的推销员。小江村的黑木耳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一定能帮助小江村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田景甲是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的副处级干部,此前担任过贵州省科技厅驻剑河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对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分在行。驻小江村半年间,他就结合村情,决定复制剑河经验,为该村引进黑木耳产业。
2019年8月,经田景甲协调,由镇、村两级共同发起,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投入38万元帮扶资金,在高达坡集体公益林场发展起了黑木耳示范种植,年产黑木耳4.5万多公斤,惠及农户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