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用户权益,消除信息风险,相关部门应对网络平台收集与利用“网络痕迹”予以规范,明确利用和隐私保护的边界,强化平台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责任,并严查其滥用数据信息等违法行为。
■何勇海
近日,爱奇艺在“超前点播案”败诉后,又被指侵犯隐私:在案件庭审中提交了原告用户吴先生的观影记录,被当事人公开质疑。观影记录、打车轨迹、搜索记录、购物清单……人们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每一次屏幕停留、指尖操作,都会被存储为数据形态的痕迹。浩如烟海的网络痕迹关系用户个人隐私,究竟该如何保护?
网络痕迹又称数字脚印,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暴露我们的各种隐私,越来越引起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担忧。比如,在爱奇艺“超前点播案”中,原告吴先生的观影记录,竟被被告爱奇艺在庭审中拿出来了,洋洋洒洒近百页。
用户经常登录某个网络平台,留下的网络痕迹被该平台数字化存储与收集,然后它知道每个用户喜欢浏览、搜索、观看、购买什么,就向每个用户推荐什么,这就是现在最流行的定向营销、个性推送。这种做法,从商业角度说,或许情有可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这些用户的偏好,达到精准推送的商业目的,这可能是网络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将用户的网络痕迹进行跨平台传播,让多个平台掌握,大家纷纷“围攻”有某种偏好的用户,这就是在过度收集与利用网络痕迹。例如,杭州市民陈女士,只因浏览过某个婚恋平台,随后就收到不同婚恋平台、机构的推销短信,变成一批平台的精准营销对象。
为保护用户权益,消除信息风险,相关部门应对网络平台收集与利用网络痕迹予以规范,明确利用和隐私保护的边界。比如,在自己平台内收集与利用自己用户的网络痕迹,一定要遵循正当、合法、必要、同意的原则,恪守最低限度的原则。对于一般网络痕迹,用户同意授权后,要去标识化处理,使得单凭该个人信息无法准确定位到特定个人,然后平台才可据此提供个性化推送和服务;而对于敏感网络痕迹如行踪轨迹、投资理财等信息,则必须严格保护。
尤其是,应严禁各平台对用户的网络痕迹实行资源共享。一家平台分析到用户喜欢搜索、关注某项商品或服务,在资源共享下,许多平台都掌握了该偏好,用不了两三天,大家纷纷给用户推销该项商品或服务,轻则被“精准”骚扰,重则不乏个别不法分子根据用户的网络痕迹实施诈骗,让用户遭遇电信诈骗、套路贷、敲诈勒索等恶性事件。可见,网络平台掌管着用户网络痕迹安全的钥匙,必须强化其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责任,并严查其滥用数据信息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