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知都
7月11日晚8时,夜幕降临,美轮美奂的灯光将湖南省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千堂湾古寨的秀山丽水交融在一起,古寨顿时充满了活力。大型山水实景剧《狃子花开》在这里准点精彩上演,凄美地再现了当地流传千年的“狃花(典妻)”文化和“狃花”故事,歌颂伟大的母爱。台上,62名演员神情专注地将真情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台下,近300名观众在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的同时,早已被剧情感动得泪眼婆娑。
如果不是湖南借母溪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文敏介绍,记者根本无法相信台上表演得惟妙惟肖的演员全部是来自当地的村民。演员们在展现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辰州傩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沅陵山歌号子等体现在表演环节中。
陈文敏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实景剧《狃子花开》是根据沅陵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指导思想,将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相触合,由沅陵文化旅游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近3000万元联合有关单位精心打造,67名演职人员(其中演员62名)全部来自附近村落寨子的村民,平均年龄42岁,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6岁。这些村民演员经过专业人员训练后,表演技术已不亚于专业水平。借助借母溪风景旅游区优势,实景剧《狃子花开》自2017年10月29日正式对外演出,每周六固定演出,此外根据旅行社游客订单不定期加演,每年演出约100场次。
据了解,《狃子花开》是旧时租妻现象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在封闭的借母溪大山里,有一种“借母生子”走婚旧俗,当地人称之为“狃花”,撮合“狃花”事的人叫“狃子客”。按照俗成约定,狃花女生子前,男家先付一半报酬,生完孩子后全部付清,结账走人,母亲不得返回山中认子。借母溪因此得名。实景剧《狃子花开》以“狃花”故事和人物为创作原型,描写盘木汉子春牛攒钱“狃花”,“狃花女”琬儿4年后被遣返,然而她放心不下生子,经常进山偷偷探望,一次途中遇险失踪。全剧时长近1个小时,分盘木思春、狃花结缘、狃子花开、母子分离、四季寻子和多想你等6个篇章,剧情跌宕曲折,情节感人至深。
“说到底,实景剧《狃子花开》其实就是一个扶贫项目,就是为了扶持当地村民脱贫,从而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所有演员都是当地村民的原因。”沅陵文化旅游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涯介绍,为加强实景剧《狃子花开》的管理,公司专门成立子公司湖南借母溪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演员的每月保底工资800元,普通演员每演出一场增加40元,这样算下来,一个演员1个月的收入在1200元左右。
“我能够脱贫,还真要感谢《狃子花开》这部实景剧。”41岁的符辰喜喜滋滋地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他几年前还是贫困户,前些年父母在世时,他靠在外地打工补贴家用,如今父母走了,他不得不回家独自一人照顾着两个小孩。他在家养了一些鸡鸭,但收成不稳定。两年前,他报名成为《狃子花开》的一名演员,如今每月1000多元的固定演出收入,完全解决了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其实,增加收入还只是一方面,对我来说,看到观众认可我们的表演,我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乐观了。”符辰喜说,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他的家乡,在奔小康的路上,他的内心平添了一份自信和骄傲。
在千堂湾古寨土生土长的张千红更加幸运,他和妻子彭英波都是《狃子花开》的演员,而且自己还是主角“狃子客”的扮演者。除了演戏,白天他还在公司担负保管道具、看管停车场等工作,妻子在公司小卖部和票务室上班。因此,除了演出费,每人每月还能得到公司2000元左右的报酬,这样,小两口加起来1个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十几年前,同在广东打工的张千红和彭英波一见钟情,一年以后两人结为夫妻。“第一次跟他来千堂湾时,走了几个小时的泥巴路,整个村子破旧不堪,心里凉飕飕的。现在的千堂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村门口,旅游也给村民带来了诸多实惠,实景剧《狃子花开》锦上添花,让昔日落后的村庄大放异彩,让昔日贫穷的村民真正奔走在小康的道路上……”往日见到生人都不怎么开口的彭英波,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旁的张千红连说几声“没想到”。
张千红和彭英波早年结婚后继续在外地打工,小孩在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看。2016年当地政府开始在家乡搞旅游开发,夫妻俩一合计回到家乡。《狃子花开》在村民中招募演员时,彭英波报了名。在培训期间,张千红天天接送妻子,因长相和笑脸有点“坏”,意外被导演看中,成为主角“狃子客”的扮演者,这样一来,夫妻双双成了《狃子花开》的演员。
“在外地漂泊了多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想想都挺美。一来有了稳定的收入,基本实现了小康;二来可以照顾父母和小孩,天天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家的温暖;三来看到家乡变得越来越美,而且自己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分子,心里感到特别踏实和幸福。”张千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