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杨大爷的老街坊情结
作者:韦发忠 顾艳伟


    ■韦发忠 本报记者 顾艳伟
  7月24日,一大早,进入三伏天的广西崇左市的气温就直逼30度。
  在崇左市江州区太平街道壶兴社区的一个路口,一位老人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缓缓驶来,三轮车停稳后,原本站在路口不时张望的人开始向三轮车围拢过来。“老杨,今天可晚了10分钟啊……”这些人说着在车前自觉站成一排。“不好意思,路上有点堵,一会就好。”老人边说边麻利地整理着车上的碗和杯子……“这就是杨大爷,两年了,每天都是这个时候过来卖豆浆油条。”崇左市江州区太平街道办干部黄伟林笑着说。“平时我7点就到的,今天来的时候遇到交通事故把路给堵了,差点耽搁他们上班,好在都是老街坊以及在附近上班的老熟客,他们都愿意等着。”大约等了30分钟,顾客逐渐少了,杨大爷和记者拉开了话匣子。
  “原来我也是这里的居民,这不是拆迁改造嘛,搬出去两年了。”杨大爷说,他原来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古城遗址,政府为了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决定对古城遗址进行改造,因为涉及到旧房拆迁,前两年他就搬到崇左市新城区的拆迁安置点——幸福家园小区居住了。
  据杨伟林介绍,杨大爷所说的古城遗址,是在北宋年间设置的左江道太平寨,治所就设在今天的太平街道壶兴社区,元、明、清各朝也先后在此设太平路和太平府。当地政府在两年前开始对古城进行改造。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并且开始了招商工作。该项目全面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崇左文化旅游产业的档次和内涵。“那您是从新城区到这里来摆摊的?”记者问。“是啊,每天来回跑一趟十多公里呢。”“那么远的路为什么要继续到这里来啊?在新城区不也一样吗?”记者说出了心中的疑惑。“那可不一样,本来搬到新城后我是打算休息的,因为我也有退休金,儿子和女儿每月也给生活费,政府也给了拆迁款。可每次回来和没拆迁的老街坊聊天时,他们都说怀念我的豆浆、油条和绿豆粥呢。”
  “以前老杨在老城区开店,他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就自己盛豆浆、拿油条,自己给钱和找补,方便得很。他要不来摆摊,我们的早餐都没着落了。”一位来买早餐的老街坊听到记者和杨大爷的聊天,忍不住插上了话。“我这不是又回来了嘛,不会断了咱们老街坊的念想,等收摊了就找你下棋啊。”杨大爷和这位老顾客打着招呼,哈哈笑了起来。
  杨大爷告诉记者,他原来在崇左罐头厂上班,和这些老街坊都认识几十年了,在老街坊的动员下,原本想好好休息的他,最终决定将小摊再次开起来,他每天在新城区的房子里将豆浆、油条和绿豆粥做好后,再用三轮车拉倒老城区来卖。虽然每天来回十多公里很辛苦,但是,看着熟悉的老街坊每天都能吃上他亲手做的食物,听他们讲述着老城区每天发生的故事,心里还是很满足。“不过,我也快70岁了,每天拉着这些食品在路上,孩子们担心我的安全,我也担心食品卫生。”杨大爷说,他打算在古城里租一个小铺面,每天在店里现场加工食品,这样不用每天那么辛苦,还能延续与老顾客、老街坊的那份缘分。“老杨,你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到时你办个营业执照,按照正规食品店的标准经营,生意肯定会更好。”黄伟林对杨大爷的想法给予了支持。“小黄啊,我在老房子开店的时候,就办了营业执照,市场监管局的人也常来做指导,要保障食品卫生和质量,说啥也不能辜负了老街坊的信任哩。”
  上午10时不到,杨大爷的早餐售卖一空,和记者道别后,他麻利地收拾好东西,推着车朝马路对面走去,马路对面的一棵老榕树下,一群老人正围坐在一起聊天,下象棋,人群中不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杨大爷的老街坊情结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