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震宇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上,北京等10个省、直辖市的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经验交流。本报开设的“聚焦新形势下市场监管”专栏此前对北京、上海、山东三地市场监管工作的创新亮点与成绩进行了报道,本期将继续报道黑龙江、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甘肃等7省、直辖市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和突出成果。
黑龙江 推进协同共治 构建长效机制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力践行商事制度改革“主力军”、公平竞争“护卫队”、安全底线“守护人”、质量发展“工程师”、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者”的五个角色定位,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政治保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市(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责任指标考核。省市县三级都制定了工作责任清单,形成狠抓食品安全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修订《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对加强社会共治、完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等做了创新性规定。建立老年人购买保健产品“7天内无理由退货”制度。哈尔滨市出台全国首个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制定《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规范》等22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权责明晰、内容完备、衔接顺畅的工作制度体系。
实施精准监管,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重点问题。对各地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建台账、列清单,实行销号式管理。建立婴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信息库,推行自查“联审”、问题“联查”、风险“联防”和政企“联动”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连续5年在春节前后开展“食安龙江百日行动”,集中整治节日热销食品。聚焦旅游景区,投诉举报实行“当天受理、当天解决、当天反馈”。聚焦校园食品安全,开展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网上公示、第三方社会调查评估。聚焦“米袋子”“菜篮子”,实行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跟踪抽检、专项抽检、评价性抽检“五个结合”。
推进社会共治共管,营造食品安全监管良好氛围。充分发挥黑龙江省食安办信息共享、风险会商、隐患排查平台作用,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信息数据报告制度。推进行刑衔接,成功侦破制售有毒有害减肥食品案,出台举报线索奖励规定。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抽检“你点我检”活动,让消费者成为参与者、监督者。
优化服务举措,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效能。组织开展农产品、食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工作,扩展“好食品”竞争优势。对全省“百大项目”中33个在建食品加工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在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对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的经营者实行备案制,对低风险食品开展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试点。深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推行不见面网上办、到期证延续办等举措。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履职能力。坚持举办“龙江市场监管大讲堂”,组织“订单式”“上门式”“实战式”培训班,开展“大比武、大练兵”活动,在全国率先制定激励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容错免责的实施意见。
湖北 “四级联动”监管 提振消费活力
湖北省市场监管系统面对抗疫、重振经济、抗洪三场大考,积极强化网络交易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抗疫期间,湖北省采取社区严格封控措施,网络团购成为社区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主渠道。针对团购价格过高、量价不符、捆绑搭售等问题,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组织1166名干部职工调研收集所在社区团购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开展“四级联动”监管,实行社区、超市、药店每日巡查,发展物价信息员,开展团购加价行为整治,守住了社区保供“主阵地”。出台加强防疫用品及生活必需品网络团购监管意见,加强团购价格、捆绑搭售、食品安全、商品质量、虚假广告监管。督促团购平台加强经营资质审核把关,适时发布消费警示。今年以来处理网购投诉4.12万件,其中团购投诉940件次,检查团购网点5000余个次。疫情期间,全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为夺取抗疫决定性胜利发挥重要作用,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积极创新,探索推广“无接触”配送模式,阻断和预防病毒传播。指导医药和防护用品配送企业开发网购模式。通过政企合作形式,探索数字化监管模式,依托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大数据、大生态优势,对传统菜场进行数字化改造,全链路监管、全流程监控、全生态追溯体系,督促其严格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实现生鲜商品进销存全链条管理与食品溯源等数字化监管有机结合。分类监测,加强网络交易常态化监管,开展野生动物、植物市场监测,“长江禁渔”监测,电子商务经营者落实《电子商务法》情况监测以及网络交易监管示范试点。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强化消费维权,提振消费增活力。针对消费者最不满意的“食品药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服务消费欺诈”“投诉维权难”四大难点痛点问题,在15个重点行业推进“放心消费在湖北”活动,实施“靶向式”治理。1200余家商超、酒店、家装等线下实体店承诺无理由退货。今年以来处理12315消费者诉求52.42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
注重两端发力,激发消费潜力活力。一手抓质量品牌提升,扩大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一手抓消费教育引导和消费权益保护,让消费者愿意乐意惬意在湖北消费。
注重网络覆盖,提升消费维权便利化水平。坚持“政企共建、和解优先、加强指导、有序推进”原则,围绕“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日常消费点,以线上网购平台和线下销售服务企业为重点,计划3年内在全省建设3万家消费维权服务站,提供和解、咨询、宣传等服务。开发应用消费维权政企协作平台,在线便捷解决消费争议。
湖南 开展智慧监管 推动治理智能化
湖南省市场监管局推动业务开展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传统管理向科学治理、分散管理向集成治理、部门管理向社会共治转变。
整合业务系统,推动监管平台一体化。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了集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维权于一体的智慧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整合注册登记、信用监管、食品监管等23个核心业务系统,初步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监管执法协同化、综合业务数字化、基础建设集约化。
加强共建共享,推动基础数据集成化。制定了监管数据共享和管理标准、监管系统建设和对接标准;在充分整合内部数据的基础上,与50多个部门签订数据互联共享协议,着力消除“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做到监管数据统一汇聚、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监管“数据湖”,实现监管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良性流转。以湖南省法人信息大平台为支撑,对数据进行清洗、归集、整理,将行政审批、监督检查、稽查执法、检验检测、信用管理等信息归集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记于市场主体名下,用信息链串起产业链、利益链、风险链、责任链,形成市场主体的“数字全息图”。
坚持先行先试,推动主体监测网络化。线上线下一体推动,建立网络监测平台,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实行电子取证,在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长江禁捕打非断链、网络直播监管、重大舆情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质量安全一并监管,试点建设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原料来源可溯、生产过程可控、产品去向可追;试点建成全省统一的案件管理系统,以解决执法标准不一致、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难题,使案件办理更精准、更高效。整合县、乡、派出机构三级监管资源,联结人员、数据、职能、政策四类监管要素,建立“风险发现不断点、风险跟踪不断链、风险追溯不断层”的“三级四联”综合监管体系。
打通业务循环,推动政务服务集约化。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以“多证合一”“证照联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建成全业务流程的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业务系统,打通证照办理的“最后一公里”,行政审批业务实现应上尽上、一网通办,跨部门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
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市场治理智能化。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充分运用到市场监管工作之中,力求实现信用风险自主分类、安全隐患自动发现、监管信息自行推送,确保问题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监管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开发全国首个广告智慧监管系统,能够对全省所有户外电子广告大屏实行24小时自动监测,广告内容同步推送,违法广告即时报警。建立药物不良反映监测系统,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了保障。
甘肃 加强法治建设 强化市场监管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把法治建设作为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全面依法行政,强化市场监管,为服务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市场环境。
树牢政治意识,在增强法治思维上筑根基。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履行“两大使命”、落实“三项制度”、推行“四项机制”、构建“五大目标体系”的“12345”法治建设理念,一以贯之推进落实。
深化改革创新,在推进依法行政上立新规。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率先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2019版)》《甘肃省市场监管系统法制员管理规定》,实现了全省系统执法监督标准的规范统一。率先印发《关于在非诉执行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暂行办法》,有效解决了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案件执行难的问题。联合甘肃省司法厅出台《甘肃省市场监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予处罚清单(2020版)》,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及时出台《关于“防疫情保稳定促发展”28条措施》《关于依法从重从快办理疫情防控期间市场监督管理违法案件的指导意见》,为疫情防控期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拓展法治宣传,在优化法治服务上强举措。在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坚持普法宣传和优化服务相结合,扎实开展“百名处长百场政策宣讲”和“万名干部进企业”帮扶行动,有针对性地加大普法宣传和政策解读力度,受到了市场主体的普遍欢迎。开发运行“甘肃省保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政策推送、不来即享、融资服务、甘味电商、债权交易、就业培训“六大板块”,嵌入“人工和机器人智能客服系统”,汇聚178.55万条政策信息和法律法规,采取“一站式”“点对点”等方式,把专项政策法规礼包“送货到家”,做到了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从“层层申报”到“直达直通”的转变,真正使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到最大的政策获得感。
坚持法治引领,在强化市场监管上见实效。始终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做到了法治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法治建设引领市场监管工作整体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探索推进“容缺审批”“应急审批”“倒置审批”试点取得明显成效,截至8月底,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18.91万户,累计达到182.62万户,同比分别增长7.96%、9.85%。质量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主动服务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培育发展,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肯定。陇药产业发展迈入新高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措施得力,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有力,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实现了三级政府全覆盖。
重庆 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促进营商环境改善
重庆市市场监管系统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有效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以主力军的担当作为促进营商环境改善。
在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深化市场监管服务能力供给侧改革。发挥综合监管优势,在全国唯一实行垂直、分级并行管理体制。统筹注册许可职能,实现“一个窗口办审批”。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成立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整合药品安全、知识产权等职能,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对上级部署和自主开展的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项目,清单化、事项化、责任化推动落地见效。
制定实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43条政策措施、个体工商户恢复营业持续发展21条政策措施。今年1—8月,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31万户、增长13.7%,助力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坚持“三减三提”,开办企业更加便捷高效。坚持削“繁”治“慢”,推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掌上办”,新登记企业网上办理率达99.4%。坚持疏“堵”解“难”,疫情期间,查访个体工商户10万余户(次),解决问题9211个。减免检验检测费用8321万元,惠企3.1万户。开展价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执法行动,阶段性降低水电气成本累计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13.6亿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出公平、效率、活力。完善监管方式,发布“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任务16个。在自贸区试行重点监管清单制度。做好过渡期间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移出工作,6454户失信企业(法人代表)依法修复信用。联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等4部门出台企业确认法律文书送达地址并承诺相应责任的实施意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定71项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大力宣贯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强化重点监管,对6个区县政府、6个市级部门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制定电子商务平台落实法定责任行为规范,开展动产抵押登记试点。深入开展房地产、教育培训等四大领域广告宣传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推动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共优营商环境。联合梳理四川、重庆两地名称自主申报行业字词库和企业经营范围库,共同编制市场主体分析报告。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专家咨询制度,建立案件移送、执法协助、联合执法等机制。围绕知识产权,争取设立中国(西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共享。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建立民营经济协同示范区和民营经济跨区域联合研究室。
四川 坚持“两手硬”构建高效执法体系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破立并举、守正出新,形成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揽,以“业务建设+自身建设”为两翼的“一核双擎”工作格局。
顺应改革发展需要,系统搭建四川省市场监管工作框架。突出目标导向,启动实施“225战略”。突出问题导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1+6”实施意见,又相继出台了19个配套制度。突出结果导向,创新方式促进内部融合,以“人合、事合、力合”来检验机构改革的成效。
深化综合执法改革,积极探索契合实际的新体制新机制。将执法作为规范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作为树立权威、形成威慑、净化环境的关键一招,因地制宜推动综合执法改革。
坚持“一支队伍管执法”,组建综合执法稽查局,抓紧推动综合执法改革。坚持“全口径”和“四分离”相结合,由综合执法稽查局“全口径”统一执法办案,各相关处(室)负责相应业务工作监管,按照线索管理、执法稽查、案件审核、罚没处置“四分离”工作机制运行。“四分离”机制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流程,为提升执法办案效率和树立省局执法权威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坚持日常指导和专项统筹“两手硬”。一方面,在日常执法中,注重属地为主、放手放权,让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特种设备、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等相关执法工作,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稽查局主要聚焦答疑解惑、以案释法,以及少数大要案查处,半年来共立案调查大要案32件、结案15件、罚没758.5万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综合执法稽查局牵头作用,对联合双打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等进行统筹,并负责组织实施四川省连续八年开展的“春雷行动”。今年“春雷行动”期间,共立案查处案件3.9万件、案值4.2亿元、罚没2.6亿元,为历年来之最。
浙江 数字赋能谋创新 食安治理现代化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牢牢把握“四个最严”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部署,突出顶层设计、数字治理、改革引领,进一步明确国家部署、浙江省自选和持续推进的“8+8+8”重点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
强化责任落地,充分体现党政同责的“浙江特色”。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市县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建立政府一把手领导机制。突出乡镇(街道)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基层食安办分级分类管理地方标准,制定网格员“五责清单”。深化省级食品安全市县乡系列创建,食安县实现命名全覆盖。
强化精密智控,开发应用数字治理的“浙江模式”。以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协同应用建设为主抓手,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核心业务“数字治理”。打造食品安全等9个重要模块,拓展上线一批高频业务应用场景,形成“1+9+X”工作体系。首批上线风险评估预警、问题智治和特殊食品、冷链风险智控以及婴配乳粉区块链追溯等“12+1”一级应用场景,同步开发“浙冷链”“谣言智控”等一批二级应用场景。
强化闭环管理,先行先试冷链物防的“浙江探索”。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牵头10个部门组建冷链食品“物防”工作专班,迅速构建正向的精密智控体系和逆向的精准追溯体系。紧急上线“浙冷链”系统,实行全程进出库扫码记录,精准掌握到消费环节的供应链流向。通过“溯源码”对进口冷链食品实现从首站到末端的“一码统管”,对6种触发情形立即启动从末端到首站的溯源倒查;对重点场所滚动开展全面查、重点查、回头查和大督查;对6类重点场所出台52条规范管理标准。制定常态化防控指导意见,落实存量备案等8项制度。
强化法治手段,硬核推动综合执法的“浙江实践”。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迅速出台综合执法工作意见,市县全部挂牌成立综合执法队,“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举措被推广至其他执法领域。倡导“全员执法”,推动力量下沉,基层所执法人员达61.5%,基层办案量超80%。确立“办大案、办要案、办真案”执法导向,组织开展地产食品风险隐患治理、网络订餐净网行动等执法行动。构建更加紧密的行刑衔接机制,建立更加严格的行业禁入名单。
强化治理效能,深谋实推改革创新的“浙江方案”。全力推进“两个分离”改革,一方面以抽检分离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公正监管,围绕“抽、检、处”三个环节,确立“五不”原则,建立全程“背靠背”工作机制,“双随机”确定抽样人员、抽样对象,实施全程、在线、实时的工作质量管控。另一方面以证照分离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