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食物过敏对食品工业提出新挑战
作者:庞建新


    ■本报记者 庞建新
  近年来,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有22%-25%的人患有过敏性疾病,且人数逐年增加,其中食物过敏占很大部分。食物过敏逐渐成为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应急的突出问题之一。
  “食物过敏是指正常进食引起的身体异常免疫反应,是由于某种食物或食品配料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消化系统内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孙劲旅教授坦言,就目前而言,想要预防食物过敏,需要患者在生活中做好摄入食物的记录,找出导致过敏的食物并避免接触进食。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中心副主任张九凯副研究员表示,食物过敏目前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只能通过避免食入过敏原来预防食物过敏的发生,其中,详尽的食物标签就成为消费者成功避免过敏原的关键。
  11月25日,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办的“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线上专题活动上,与会专家认为,应积极推进食品加工过程中过敏原的消减和控制技术创建,建立快速、精准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完善食品中常见过敏原标识的管理。
  据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院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红兵教授介绍,目前,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均衡、食物过敏原的阈值数据严重不足、食物过敏原标识的差异化、过敏食物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不完善、食物致敏原的检测与确证不精准、食物过敏原的加工控制存在缺陷已成为食物过敏安全问题的六大挑战。
  据专家介绍,我国食品过敏原的标示标注不醒目,很容易被消费者忽视。想要在食品包装上完整标示相关致敏原信息,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过敏原检测环节必不可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艳研究员表示,我国没有系统的食物过敏流行病学研究,在现行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中,食物过敏标识清单直接引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目前,迫切需要采用基于病人自述、临床症状和过敏检测指标相结合的食物过敏诊断标准开展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我国人群的过敏食物排序,为我国食物过敏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振兴教授认为,进行致敏性评价要充分考虑不同加工机制对过敏原的影响。加工过程中过敏原会与其他食品组分发生交联或修饰作用,而加工后过敏原的变化不仅影响到过敏原检测的结果,而且影响过敏疾病的诊断。这项研究不仅能够为降低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和开发低致敏性的食物提供技术基础,还为建立更加准确的加工食品中过敏原的检测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
  从消费者购买产品需要注意相关标识,到企业生产产品要检测过敏原信息,再到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检测方法,解决好食品过敏问题,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研究员认为,食物过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夯实食物过敏的系统性研究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休闲·食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食物过敏对食品工业提出新挑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