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上盲盒交易火热,不少盲盒出自中小学生之手。
■本报记者 李燕京
如今,不论线上还是线下,各种各样的盲盒令人眼花缭乱:潮玩盲盒、奶茶盲盒、文具盲盒、化妆品盲盒、水果盲盒……一时间,俨然“万物皆可盲盒”。小小的盲盒迅速席卷各行各业,并且撑起了百亿市场,但令人唏嘘的是,盲盒经济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变质”的宿命。
中小学生是交易主力之一
无论在短视频平台还是在电商平台上,只要搜索盲盒,就不难发现销售者众多,销量也非常高。记者在网上看到,潮玩盲盒、奶茶盲盒、文具盲盒、化妆品盲盒、水果盲盒、自制盲盒……各种盲盒五花八门,销量过千的比比皆是。不仅销售盲盒的商家众多,还有大量直播拆盲盒的视频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各种盲盒的购买和销售人群中,中小学生竟然成了主力之一。
在电商平台上,文具盲盒月销量过百的比比皆是,月销量过千的也不在少数。记者在淘宝上看到一家名为“百时达文具”的店铺,文具盲盒月销量在2000多,还有500多人收藏。品牌文具店的文具盲盒销量也很可观,晨光、得力的盲盒文具月销量都在2000以上,而购买群体主要是中小学生。
记者还在抖音直播销售文具盲盒的视频中看到,主播销售盲盒时与买家互动说:“你问我今天小妞妞怎么没来,我也不知道。昨天她还来买了一个盲盒。这小姑娘才上三年级,估计今天家长没让她玩手机。”
盲盒消费人群低龄化虽然表面上看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让他们深陷买买买的状态之中就不能不让人担心了。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小区的刘青女士说:“我家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不知什么时候喜欢上了买盲盒。有一款什么隐藏款的盲盒,孩子买了好几次都买不到,就让我在闲鱼上给她买二手的。我上去一看,竟然要1000元。我不给买,她就说要用自己的压岁钱请同学帮她买。实在是不能理解。”记者随后登录闲鱼,看到一款原价为59元的与高达合作的隐藏款Moly盲盒玩偶,挂出的价格高达2000元。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案例显示,2021年初,有消费者反映其才上初二的孩子两个月内在学校附近文具店分三次购买盲盒,共花费2200元。天猫统计也显示,天猫上有近20万消费者每年花费2万余元收集盲盒,其中有的人一年购买盲盒的费用就高达百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不但是盲盒的热衷购买者,还是制作者和销售者。在抖音上有一位名叫“丁根儿”的主播,在其直播视频中记者看到,他收到的小学生制作盲盒里,装的是各种制作精美的手工泥塑小玩偶。中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艺术品销售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在销售自己的盲盒时以次充好,就令人担忧了。在抖音上,一个名为“潮玩小仙儿”的主播多次直播拆小学生自制盲盒。她在视频中说,从网上购买了小学生销售的自制盲盒,没想到第一次购买就翻车了,盲盒里的东西都不是自制的。她不死心又花了60元第二次购买,拆后发现里面只有一小包橡皮泥做的“棉花糖”,从而让她在直播视频中大喊心态崩了。
对此,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教练成金鸿指出,盲盒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盲盒机制被一些商家利用来赚取商业价值,从而使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整个社会应该将盲盒机制向积极正向的应用方向引导,比如可以利用盲盒让青少年更有兴趣学习知识等。
商品质量良莠不齐退货难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趋势下,销售文具、球鞋、服装、饰品等商品的商家纷纷以盲盒形式促销,导致各种盲盒在网上大量出现,质量良莠不齐,而且退货困难。记者注意到,微博上关于盲盒的吐槽越来越多,有网友甚至痛斥:“盲盒之所以叫盲盒,是不是你觉着消费者都好骗!”
从玩家的角度来看,盲盒生意爆火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一种惊喜经济。因为盲盒的不确定性,消费者购买的并不仅是商品本身,还有拆盒探险的快感。拆到自己喜欢的,非常开心,拆到自己不喜欢的,也不会太追究,这就给了一些商家坑蒙拐骗的机会。
家住北京刘娘府的消费者郑妍妍在电商平台上看到商家在进行春季清库盲盒销售,就买了一个。后来,她气愤地对记者表示:“200元一个盲盒,商家说里面有三件羊毛衫,我觉得挺值。结果收到货才发现根本不是羊毛衫,而且衣服质量非常差,皱皱巴巴,就像是一团烂线团。我要求退货,商家竟然说买盲盒就是靠运气,这回运气不好,再买一个试试。”
如今,不仅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商家销售的盲盒有问题,就连最火爆的盲盒泡泡玛特也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记者发现,关于这个品牌商品的投诉从未停止过,而且越来越多。早在2019年9月7日,一名泡泡玛特的消费者发现自己收藏的该品牌手办气味刺鼻,遂对盒子里装的产品和空盒分别进行甲醛检测,结果发现甲醛超标。到2020年,仍有不少网友质疑其盲盒产品气味刺鼻。记者统计发现,截至今年4月18日,微博“曝泡泡玛特甲醛超标”话题下最新观看量达1.1亿次,讨论达2.8万次。
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消费提示,指出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购买。可见盲盒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十分大,而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价值十几元的商品在被包装成盲盒后,就可以卖出十几倍的价格。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带来销量增长,但当泡沫破灭之后,往往就只剩一地鸡毛了。
盲盒消费需要正向引导
在采访中不少年轻人对记者表示,盲盒已成为一种社交方式,让朋友、网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而且抽到别人没有的玩偶还会引来一波羡慕。最让他们欲罢不能的是玩盲盒会上瘾,总是想抽到最想要的那个玩偶,于是就不停地买买买。
在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有关盲盒开箱、测评、抽盒经历的视频持续火爆。盲盒的社交圈正在被建立起来,“娃友”们互相分享着拆盲盒的喜悦,还因此兴起了如“改娃师”“炒盒组”之类的衍生职业。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宋少卫分析指出,盲盒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意外性,大家对盲盒内的商品有期待,给原本普通的商品增加了游戏属性,从而催生出赌博心态。再加上盲盒价格相对便宜,这种易得性和意外性结合在一起,就会让人很轻易地尝试进而上瘾。
对于盲盒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中消协呼吁:概率营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但这种营销方式也可能助长投机心理,使消费者深陷其中,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很大。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高度关注此类问题,加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大监管力度,切实规范概率营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华图教育总裁易定宏指出,盲盒这种商业模式有违法违规的嫌疑,最起码是不适合未成年人。因为按照相关规定,所有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必须明码标价,明码的意思就是每款商品一定是确定的,但盲盒是不确定的,或是不完全确定的,所以,对青少年不能用这种模式。
传媒专家张书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盲盒本身没有错误,只是被玩坏了。盲盒还需要被赋予更多的玩法,需要加强实用性、功能性,像前不久出现考古盲盒,就有着其特殊的实用价值。
针对盲盒的未来,张书乐认为,在给消费者带来惊喜、悬念的同时又价格合理,且不会引发赌博心态,才是盲盒发展的正途。对于玩家来说,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玩家,才能愉快地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