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
17棵青松见证华屋村旧貌换新颜
作者:任震宇
图片


    图:华屋村村民在每位烈士种的青松下立碑纪念。
■本报记者 任震宇 文/摄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20世纪30年代,革命的火种点燃赣南大地。在江西瑞金的华屋村,17名青年陆续参加了红军,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他们临走前都在村子后山上种下一棵松树,给家人留作念想。他们没能给家人留下一张照片,只留下了这17棵松树,以及“十七棵青松”的故事。
  近日,记者随“学党史 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中央媒体采访调研团来到瑞金市叶坪乡华屋自然村,探访这17棵青松,了解发生在这里的山村巨变。
  沿着村后新修的水泥路一路上行,雨后的山岭绿意更浓,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其中很多都是高大挺拔的松树。有同行的记者眼尖,看到一株参天松树下立着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华崇沂,1895年生,红一军团战士,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随部参加长征,长征途中牺牲”。
  一路继续前行,一块块松树下的石碑出现在我们眼前,华崇宜、华崇森、华钦恩、华钦仑、华质彬、华钦柏……他们约定:革命胜利后,要一起回家乡。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照顾好父母,还要照看好那些松树。
  青山依旧在,不见儿郎归。长征途中,这17名华屋籍战士全部牺牲。华屋村的村民在这17棵青松下立了石碑,写下烈士的名字,把这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把这片小树林称为烈士林。
  80多年过去,烈士们种下的小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风起处,松涛阵阵,似乎在讲述着那场义无反顾的出征,讲述着17名烈士对亲人的思念和眷恋,讲述着他们对国家和家乡的希望和梦想。
  山下,就是华屋村,它隶属于叶坪乡黄沙行政村,放眼望去,66栋白墙黛瓦的三层小洋楼呈弧形整齐排列,对面是村民广场、休闲运动场以及成片的蔬菜大棚。而在这片小洋楼中间的位置,却略显突兀地排着几间陈旧的土坯房。
  记者走进土坯房,这几栋房子的结构有点类似著名的客家围屋,不过是长方形的,几栋房子之间是一个狭长的天井,屋子里阴暗潮湿,光线很差,虽然是白昼,但小小的窗户只能透进一点光线。黄沙村党支部副书记华盛告诉记者,新中国建立前,当地人要面对土匪、军阀、国民党乱兵的威胁,类似围屋的结构和很小的窗户,都是为了增强防御能力。“这几间土坯房以前是我们村民的住房,现在我们虽然住进了小洋楼,但还是把几间房子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华盛对记者说,以前的华屋人都住这样的土坯房,村里的道路也是一片泥泞,2011年人均纯收入仅2230元,是江西省“十二五”贫困村,当地还有“嫁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
  根据黄沙村村史馆的记载,华屋村原先有119户村民,有103户居住在这样的土坯房中,462人中有贫困户59户212人,整个村庄没有汽车、空调、燃气灶和太阳能,72户没有摩托车,83户没有电饭煲,做饭用的是土灶台,睡觉用的是旧木板床,喝水用的是院子里的井水。基础设施落后,全村只有一条烂泥路通向山外,农田水利年久失修,医疗条件也很差。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华屋村迎来了巨变。
  华屋村的改变首先从旧土坯房的改造开始,采用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了“一组三会”的工作机制,开始对土坯房进行改造。
  华盛说:“一组三会,就是党小组牵头提议,户主会讨论决策,理事会执行落实,监事会监督反馈的分工职责,共同做好工作,这种机制,既体现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通过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拆除旧房、统一平整土地、统一施工建设、统一分配住房的“五统一分”模式,快速推进土坯房改造。2013年5月30日,土坯房改造动工,2014年春节前,华屋村村民搬进了三层小洋楼,自来水、卫生设施、宽带一应俱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华屋村人终于真正住上了“华屋”。
  与此同时,各种精准扶贫措施和基础设施的改造也在不断推进。农村电网完成改造、地面道路实现硬化、建起了通向外面的振兴大桥、蔬菜大棚不断推广、养蜂合作社成立、农家乐菜馆开张、农家旅馆开始接待游客、开设电商连锁店……村民们利用荒山种油茶、毛竹、养蜂,利用农田种蔬菜、特色水果,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成立华屋乡村旅游公司,开展乡村红色旅游,产业实现了从品种单一、低效向品种丰富、高效的转变。他们还注册了蜂蜜品牌,名字就叫“十七棵松”。
  2018年7月,华屋村实现了脱贫摘帽,如今,华屋村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5万元左右。村里建起了庄严的红军祠,有篮球场、农家书屋、农民戏台、老年颐养之家、孝老食堂、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还有了标准化卫生所,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
  在华屋村完成土坯房改造时,经过村民代表的决议,决定将7栋旧土坯房保留下来。华盛说:“留着这几栋老房子,就是要告诉后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摆脱了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华屋村村民告诉记者,如今华屋人有了一个新的传统,凡是参军入伍的青年,都会在后山种上一棵青松,以继承先烈遗志。这些沐浴在新时代阳光下的幼松,正在茁壮成长。
  记者离开华屋村时,回首望向层峦叠翠的山坡,17棵青松隐没在茂密的树林中,和种下它们的人一样,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小山村,看着它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17棵青松见证华屋村旧貌换新颜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