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张忠 (中)带领监管人员正在认真巡查。
■本报记者 李洪涛 文/摄
6月2日,被誉为“八百里瀚海”的吉林省白城市久旱逢甘露,蒙蒙细雨滋润着大地。当日上午,在白城市市场监管局办公室,身材不高、慈眉善目的张忠,面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的专访略显拘谨。然而,当谈起从事32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时,刚刚荣获“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的他不禁心情澎湃,娓娓道来。
59岁的张忠是白城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监管科调研员,1989年7月至今,便一直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如今已是32个年头。
记者采访时,该局食品协调科科长马高军深有感触:“张忠多年都在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局机关、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眼中,是一个人人敬佩的‘老实人’,因为他为人实在、热心,工作踏踏实实,不弄虚作假。”在同事眼中,张忠秉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宗旨,潜心钻研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多年来,他直接参与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现场核查282户次,为基层食品监管人员培训授课500多次,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授课150多次,直接参与检查食品生产企业600多户次。32年来,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食品安全监管难题。
据白城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梁洪涛介绍,在小作坊综合治理、解决小散乱问题上,张忠重任在肩。他从建立日常检查记录,健全小作坊安全管理制度入手,紧盯城乡接合部、居民社区、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亲自督导逐个点位开展常态化、拉网式排查累计3500多户次。通过立查立改、警告处理、依法取缔等措施,使各类生产加工小作坊加工环境明显改善,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台账记录更加规范,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全市1204户小作坊获证率达100%。在他的努力下,白城市小作坊整治工作调查摸底数量准,建档率高,整改提升进度快,验收标准高,小作坊整治工作各个环节都走在全省前列。
张忠的爱人王春阁谈起丈夫时笑着说:“这么多年来,他付出了很多。练武人讲究的是闻鸡起舞,他是闻鸡上班,有时天不亮就跑到单位加班。”
该局食品生产监管科科长李秀峰介绍,有一次,张忠在巡查一家大米加工厂时,发现由于存储不当造成60吨大米霉变。经检测,黄曲霉严重超标,为防止问题大米流入市场,张忠依法对问题大米进行了查扣。当时,很多人找他求情,但都被他一一回绝。最终,这批被罚没的问题大米按照饲料经法院拍卖后,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在日常工作中,张忠敢于较真、坚持原则。2018年6月,该局收到黑龙江一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白城市阿宝乳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巴士鲜牛奶经检验蛋白质不合格的报告,便立即组织监管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查找不合格原因。经检查,该企业从原料奶进厂、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出厂检验,均完全符合有关规定,从自检到监督检验均没有不合格的情况。本着对企业和广大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张忠带人亲自前往该检验机构对检验环节进行了认真核查,最终认定为样品在运输保存中出现问题,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为此,对企业免于行政处罚,保护了企业的声誉。过程中,有人劝张忠别那么较真,但他表示检验结果和行政处罚关乎企业声誉,绝对马虎不得。
张忠32年的食品安全监管人生是完美的,个子不高的他,在白城市食品加工行业及消费者眼中,威望极高。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在东北这座以民风淳朴著称的城市,感染了很多人。对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他一丝不苟,为食品经营者提供服务,他更是热情似火。
在白城地区,张忠是食品生产方面的专家,企业向他咨询业务,他从不推托。多年来,他为企业提供义务咨询服务400多次,手绘工艺图纸1000多张。在企业办理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中,他不辞辛劳,带领工作人员深入生产现场一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经常带着审核资料跑上跑下,坚持挨家挨户指导完善并当场受理补充材料,许可工作结束后逐户送证上门。他用真心和汗水换来了企业和群众的零跑腿,为优化地方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增量做了大量工作。
记者在白城市洮北区三合乡大房豆包专业合作社走访时,负责人柴立东激动地说:“张调研员为了我们村豆包产业的发展,操尽了心。”该豆包合作社原是一个小作坊,日产量很低,产品也只是销售给白城市城区的一些食品经营户。2020年11日,在张忠的帮扶下,通过个转企,小作坊升级为企业,日产量成倍增长。如今,作为白城地区特色产品的豆包,已经远销山东、陕西等地。
记者采访时,张忠正带领科里同志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督查,组织和指导经营者们积极参加由吉林省市场监管厅举办的“吉林省名优特食品加工小作坊”评选。明年5月,张忠就要退休了,他的心里有些不舍。谈及此话题时,他的眼角湿润了。记者希望张忠提供几张以往在工作中的照片,他为难地摇摇头说:“我还没有拍过以自己为主角的照片,有时开现场会或巡查拍照,我都在边上。”记者动情地说:“我可以拍,今天您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