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磨香油青石磨盘正在旋转磨浆。
■本报记者 徐文智 文/摄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一曲华阴老腔,令人血脉偾张。曲辞中的八百里秦川,描绘的是物产丰饶的关中平原,而古京畿之地的三原县,就盘踞在这“故事说不完”的关中平原腹地。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探访三原,听到的“芝麻故事”不仅和当地延续百年之久的小磨香油一脉相承,而且和新近发布授权使用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息息相关。
来到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关街办大李村,一座高大的石牌楼矗立面前,记者抬眼望去,匾额上书“中国小磨香油文化苑”。穿过牌楼,若干组真人大小、形态各异的雕像有序摆放在路旁,描述了从选料、炒料到磨浆、取油的小磨香油古法制作流程,生动传神。进入室内,一座硕大的青石磨盘首先映入眼帘,绕过磨盘,记者便徜徉在小磨香油古法制作的文化长廊之中了。
“30多年前,三原小磨香油全部产自小作坊。那时候,农户们骑一辆自行车,后座两边挂两个铁皮桶,盛满新磨的香油,走街串户,吆喝叫卖。与现在流行的机榨法不同,三原当地农户一直坚持采用传统水代法制作小磨香油,色泽棕红、清澈透亮、香味浓郁,是老百姓日常的佐餐佳品,逐渐积累了良好口碑。”专注小磨香油生产30余年的三原县香油协会秘书长肖振航,对当地小磨香油的掌故了如指掌。
一边听着三原小磨香油的过往,一边看着大小不一的青石磨盘,仿佛看到磨盘旋转起来,繁若星辰的芝麻在石磨碾压下,流淌出香醇明亮的小磨香油。时至今日,这一粒粒香气四溢的芝麻,正在关中腹地三原继续演绎着生动的“芝麻故事”。
“如今,三原县从事小磨香油生产的中小企业有240余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小磨香油年总产量突破3万吨,占陕西省小磨香油总产量的90%,占全国小磨香油产量的17%,被誉为‘香油之乡’。”肖振航说。
2015年9月,三原小磨香油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6月,三原小磨香油地方标准由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对外发布;2020年底,三原县已有两家企业被批准授权使用三原小磨香油地理标志。
与城关街办一样,西阳镇同属于三原小磨香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记者来到了位于西阳镇的陕西三原四季溢香调味有限公司。在厂区院内,记者看到了该公司刚设计的小磨香油产品包装图样,图样上红色的国家地理标志标识,异常醒目。
“国家地理标志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赋予三原小磨香油独特的地域魅力,是企业今后拓展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陕西三原四季溢香调味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权说。随后,记者进入该公司生产车间,对其生产情况一探究竟。
当记者踏进生产车间,看到3台硕大的青石磨盘仍然在缓慢地旋转。据李忠权介绍,三原小磨香油奥秘之处,在于一个“磨”字。“三原县企业选用的青石料石磨,石材细腻,耐高温,石磨温度始终保持在70℃左右,这样不会破坏芝麻原有的营养成分,并且磨浆发亮,鲜香扑鼻。”
磨浆之后,便是兑浆搅油。青石磨盘一侧放置了一个不锈钢搅油罐。100℃左右的白开水与磨浆混合一起在罐内搅拌,大约1小时,就可以在铁锅内震荡摇油。12口大铁锅左右两侧分列,与一根铁杆相连,在电力驱动下,不停摇动3小时左右,散发浓郁芝麻香的小磨香油就可以分层取出了。
“包括四季溢香公司在内的6家企业产品,经过陕西省质检院的检测,完全符合DB61/T1254-2019《地理标志产品 三原小磨香油》的规定。目前,四季溢香公司生产的小磨香油已被批准允许使用国家地理标志标识。”走出小磨香油的磨浆摇油车间,三原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小艳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
现在,三原县小磨香油企业申请使用国家地理标志,已经成为经营者们的主动自觉行为。这得益于市场监管部门不遗余力地宣传、培训和政策支持。2020年5月至10月间,三原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当地50多家规模以上小磨香油企业,先后参加了地理标志专题交流培训会、知识产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培训交流会等多起专题会议,邀请省市知识产权局的专家对各家企业进行宣讲。不仅如此,三原县市场监管局对于首批使用国家地理标志的小磨香油企业,还先后推出了免检验费、免标签制作费等系列优惠措施。“市场监管部门向县委县政府申请,修改了原先的《三原县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原办法只涉及专利,现在增加了地理标志和商标。依据新的办法,可对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企业提供一定资金扶持。”张小艳说,地理标识的使用,增加了三原香油的市场认可,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增加农民的收入。
“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离开三原县之际,小磨香油文化长廊墙壁上镌刻的一句话浮现在记者脑海:“三原小磨香油,粒粒精心研磨,百道工艺,香醇积累而成。”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传承。记者希望这种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借力国家地理标志赋予的力量,赓续新的“芝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