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今年“6·18”相比往年更为热闹,各行业纷纷加速向线上转型,保险业也不例外。记者采访发现,多家险企进入6月后都推出了保险促销活动。那么,互联网保险促销靠谱吗?除了短期意外险,类似重疾险等长期险种又该如何在网上挑选?金融科技在保险网销中该如何发挥作用?
多家机构“为爱加保”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如何安排自己的未来保障。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6·18”,多家机构推出了“为爱加保”活动。
中国平安在保险商城推出“6·18”年中大促购保嘉年华。活动期间,平安好生活保险商城每天限量发放66张6.18折、88张8.18折优惠券。“6·18”当天,购买家庭财产安全保险、出租无忧家居保险,可使用6.18折优惠券;购买一年期综合意外险、平安驾驶人意外险,可使用8.18折优惠券。此外,6月10日至17日,每天10时、14时和16时可8折抢短期综合意外险和境内自驾旅游险,或9折抢购平安个人意外伤害险、境内旅游险。
6月12日至7月9日,平安健康也全面开启“6·18”全民“寻保季”活动。6月12日至17日,投保“平安e生保2020”并分享保障海报,即可获得100万医疗保额、金牌医生问诊券等礼品。6月18日至20日,平安健康将连续3天为用户发放无门槛优惠券,最高618元。同时,投保指定产品也将获得百万交通意外险、血糖血压仪等健康权益。6月21日至活动结束,购买平安i康保综合意外险,还可获得万元重疾津贴等超值福利。
人保财险则在6月1日至20日推出集惠“6·18”保险大集。其中,车生活集市中,可9折购买“如意行”驾乘人员意外险。健康集市中,“护身福”新冠肺炎疫苗保险也是9折销售。消费者还可进入人保财险小程序直播间,9折投保人人安康百万医疗险和“松龄保”老年人骨折意外险。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在爱家集市中,以8.8折投保家庭成员责任险。
慧择保险商城6月份推出了全民保险购物节,投保并评论任意重疾险、定期寿险、年金险和终身寿险,就能够获得1-2倍积分奖励,享受积分礼遇。投保并评论指定的主力险和搭档险,额外获得主险保费1倍积分奖励。累计投保满61800元,并评论保单,还可获得价值2000元的健身环健康套装。
保险也能定制了
说起“6·18”,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王女士表示已经把想买的东西都放进购物车了。至于保险,之前已经在支付宝上为自己和家人买了百万医疗险和意外险。
网购保险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来自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为2110.8亿元,较2019年的1857.7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为1173.5亿元,占比55.6%;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490.1亿元、374.8亿元和72.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人身险的发展格局呈现出以第三方平台为主、自营平台为辅的趋势。2020年险企自营平台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为323.8亿元,第三方平台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为1787.0亿元。以慧择网为例,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总保费13.9亿元,总营收7.3亿元,保费和总营收均同比翻番,双双创下新高。
那么,网销保险靠谱吗?在网购保险时,平台能给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记者了解到,慧择致力于提供“年轻人的第一张长期险保单”。这第一张保单,选择的是在线上销售门槛很高的长期健康险。而这种精准定位,依靠的是慧择自身的科技优势。
慧择 CTO欧阳凯告诉记者,2018年以前,慧择在科技上主要做的是信息化和互联网化的工作。2018年以后,慧择从保险数字化视角去检视现有的系统,包括营销流程、服务流程等,开展智能质检。以网销保险为例,慧择对整个顾问展业端服务进行了重构。在用户侧,慧择通过大数据为用户画像,建立标签体系。对于保险顾问,也是建立标签,比如有的顾问擅长重疾险,有的擅长年金险,通过数字化进行区分。商品侧则是构建知识图谱,通过语音搜索,精准匹配用户需求的保险产品。“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和他跟在线服务人员的聊天记录,慧择能大概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保险产品,并生成一份AI计划书给保险顾问,顾问在AI计划书的基础之上微调,就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险计划。”欧阳凯说,消费者在购买长期险时,倾向于和家人共同决策,慧择的通讯产品同时支持10个人在线,能共享AI计划书,同时听到顾问的讲解,有利于消费者快速协商决策投保。
除了为消费者精准匹配保险产品,保险科技在智能理赔、宠物险等场景中也能为保险行业赋能。在第三届中国保险业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上,众安保险AI算法负责人王恒介绍说,众安在线总结形成了需求评估四象限与系统设计三大原则的方法论。通过借助AI技术,聚焦业务流程优化与迭代,助力AI技术在保险行业的落地实践。
不仅如此,通过用户、商品、顾问三大核心数据支撑,慧择还将服务模式从“卖方思维定制”向“客户需求驱动”转变。数据显示,一季度慧择共发布8款全新定制产品。其中,长期健康险保费11亿元,同比增长123.2%;定制产品保费8.5亿元,占比61%。定制险的种类,由最初的旅游类短险向健康、储蓄类长期险延伸。
强化服务 驱动保险转型
保险科技的运用不仅赋能保险消费,也对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助力。
中国保险精算师协会副秘书长李劲松在2021第四届《华夏时报》保险科技峰会上介绍说,中国精算师协会与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去年同步发布了2020版重疾定义及重疾表,改变了过去定价、准备金计算等依赖国外经验的现状,使重疾发生率表真正反映了中国被保险人的特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保险精算师协会梳理了近4亿条承保数据,约587万条理赔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了基础数据的全面立体化,提高了量化分析水平,实现了风险要素细分。”李劲松表示,行业对保险科技的理解,不能简单停留在技术和保险业结合的层面上,不能仅仅把保险科技看作从线下向线上的物理搬运,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进行精准定价、精准营销,不能将保险科技视为对消费者“杀熟”“割韭菜”的工具。
在李劲松看来,目前所能看见的是保险渠道效应变化,结合了线上、线下,但是这种多渠道复合的、连带的、互相交融的效应并没有显现,保险科技应该给市场主体带来的变化还没有完全实现。他认为,保险科技增强了保险的可触达性,大幅提升了保险公司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能力。面对更加年轻化、需求更加多元化、体验要求更高的保险客群,将科技由过去作为业务支持的定位转为引领业务发展的驱动力,是不少保险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同时,保险公司亦面临建立巩固新渠道与加强多渠道协同的巨大考验。“发展保险科技,要坚持‘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保证金融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正确的价值导向前行。”李劲松认为,衡量保险科技做得好不好要看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要研发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场景人群需求的价廉物美的保险产品。二是服务,要注重品质与体验、传达温度与情感的运营模式,提供差异化针对性服务,数据互联互通打造智能精准服务,让保险服务更好地融入民生应用场景。三是坚守风控体系,保险机构要积极应用科技识别、量化风险,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