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技术都有新生、成长、成熟的过程。汽车工业在智联化、电动化过程中,召回车辆有所增加,正是产品创新阶段的特征——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随着汽车市场发展,汽车召回制度日趋完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115次,涉及缺陷车辆430.85万辆,同比增长约34%。其中,受缺陷调查影响召回21次,涉及缺陷车辆48.64万辆,占召回总数量的11.29%。
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次数有所上升,随市场发展而出现的新变化引人关注。
电子电器召回次数最多
经统计,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实施汽车召回115次中,乘用车召回达105次,涉及缺陷车辆430.455万辆,几乎占据汽车召回市场全部份额。
仅以6月为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汽车召回公告多达14次,英菲尼迪、特斯拉、猎豹汽车等多家车企均在其列。其中,不乏多款高端进口车型。
比如,英菲尼迪QX30由于供应商生产设备偏差,导致轴承和孔壁之间产生间隙,造成车辆转向异响或转向不精确;宾利添越V8由于缸体铸造阶段的模压偏差,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并失去驱动力;雷克萨斯CT200h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因混动系统逆变器电力转换模块控制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出现瞬间行驶动力损失。
从缺陷问题分布看,电子电器召回次数最多,为30次,涉及缺陷车辆279.16万辆;其次是发动机召回20次,涉及缺陷车辆63.65万辆。而车身、气囊/安全带和制动/转向召回14次,涉及缺陷车辆分别为20.08万辆、4.87万辆和50.70万辆。
近年来,受高田气囊事件影响,因气囊问题导致车辆召回比例一度居高不下。数据显示,随着涉及车辆陆续被召回,高田气囊已不再是影响国内汽车召回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虽然高田气囊事件影响车企数量众多,持续时间较长,但这属于汽车制造产业链出现的品质安全问题,发现问题后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业内也会就此重新审视气囊安全,这也是因气囊缺陷召回车辆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如今的汽车召回数据更能反映出市场的真实状态。
作为今年上半年汽车召回“重灾区”,多款车型涉及电子电器缺陷。林肯大陆、克莱斯勒高性能版自由光、东风风神A30等车型均因电子电器缺陷问题被召回。
随着车辆使用功能的增加,越来越多电子元器件被搭载在车辆上。而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辆稳定性。
以克莱斯勒高性能版自由光为例,由于动力传输单元PTU的输入轴花键和变速器输出轴之间的相对运动可能会导致输入轴花键的齿磨损,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扭矩将无法在前轮和变速器之间传递,从而导致车辆行驶时失去动力、车辆静止时失去驻车功能,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克莱斯勒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刷新传动系统控制模块和电子驻车制动器的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此外,将对PTU因召回原因产生的故障的保修期延长至8年或24万公里。
新能源车召回数量快速增长
目前,新能源车在国内汽车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国内新能源车累计销量120.6万辆,同比增长两倍。
伴随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提升,新能源车召回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6月,国内汽车市场累计召回新能源缺陷车辆128.38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22.13%。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市场。
数据显示,6月,有多家新能源车企对缺陷车辆实施召回: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因车载电池可能导致电芯长期高压浮充,造成电芯隔膜阻塞而发生内短路,召回部分众泰云100S电动汽车;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因长期频繁快充后动力电池内部电芯性能下降问题,召回部分帅客纯电动汽车;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因车辆主动巡航控制系统问题,易造成驾驶员误激活主动巡航,影响驾驶员预期并导致车辆操控误判,召回部分进口和国产Model3、ModelY。
上述召回车辆中,既有自主品牌,也有国外品牌;既有硬件问题,又有软件问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章弘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车正从市场推广期步入市场快速发展期,对于整个汽车消费市场而言依然属于新事物。在此背景下,良好市场口碑是新能源车在市场竞争中的最大法宝。新能源车企主动召回,是履行汽车企业主体责任表现,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从召回缺陷问题来看,造成新能源车召回的缺陷问题相对分散,其中动力电池问题包括车载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策略问题、长期频繁快充后动力电池出现压差异常并引发内部短路、电池系统箱内电压采集线设置不合理等。
章弘认为,这与车企的设计研发能力有着直接关系,汽车企业原本可以通过成熟的研发体系规避因设计导致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研发体系日渐成熟,因设计研发端出现的明显安全漏洞概率将大幅缩减。从某种程度而言,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会给车企太多犯错的空间。
新技术带来新挑战
目前,“新四化”理念加速融合发展,智能汽车已成为汽车企业市场布局的风口,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智能汽车在为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用车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安全风险。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国外汽车召回案例中,与软件相关的安全问题显著增加,增速超过40%;国内因信息系统问题累计召回712万辆汽车,约占召回总量的10%,增长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智能化技术加速发展,越来越多车企采用汽车远程升级技术(O-TA)对已售车辆某些功能或性能进行优化,同时利用OTA技术作为召回手段,提高召回效率,降低召回成本。
可以预见,未来OTA技术将成为一种主流召回方式,成为车企的普遍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汽车企业可以在消费者、监管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实施隐性召回。
6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备案的补充通知》,要求生产者采用OTA方式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或召回时,需提交《汽车远程升级(OTA)安全技术评估信息表》(以下简称 《信息表》)。《信息表》包含了生产者、车辆信息,以及OTA类型、升级发布时间、升级周期、升级需求来源、升级实施目的、升级失败处理机制等信息,涵盖了OTA前、中、后各个阶段。
许海东表示,这一规定将OTA纳入监管体系,为相关部门对车辆安全把控提供基础。同时,新规对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用车安全以及维护快速增长的智能汽车发展都是一个好消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智能汽车的监管思路需要与时俱进,对于新技术的监管不能放松,只能日趋严格。”他说道。
7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如果车辆可能存在排放危害,有关部门会对车辆生产者开展调查,督促生产者履行法律责任,切实减少排放污染。
记者注意到,在《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之前,已有车辆因为存在排放超标风险被召回。今年5月,长城汽车风骏7因供应商生产过程偏差,个别还原剂储液箱的通气阀会受到损伤,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还原剂渗漏,不满足污染控制装置耐久性的要求,造成排放超标风险而被召回。
随着《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的实施,更多不符合环保规定的车辆将纳入汽车召回之列。新政的实施将汽车召回从产品安全进一步扩展到环保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