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质量检测人员对食品及相关产品进行检测。
■本报记者 顾艳伟 文/摄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闯出新路子、迈出新步伐。近年来,针对产品质量普遍存在的通病和短板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深入实施质量强桂战略,在质量“高原”上攀品质“高峰”,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品牌创建等手段,帮扶和引导企业对长期困扰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开展质量攻关,力促重点产品提质升级,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聚力技术创新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只有持续改进与创新生产技术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几年前,作为新晋网红食品,柳州螺霸王食品公司的袋装螺蛳粉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主要靠工人手工在笨重的大锅里熬汤炒料,在简陋的生产线上分拣装袋,每天产量不过数千袋,且产品保质期只有15天。
后来,在柳州市市场监管局、柳州螺蛳粉质检中心、自动化研究所等部门的帮助下,该公司的生产技术“开挂”了,螺蛳粉保质期由15天延长到180天,生产流程完成了从手工化向工业化的转型,产能拉升了近10倍,并转化成多个袋装螺蛳粉行业生产标准,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工业化进程。
广西苏桂食品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进军则进一步优化了米粉生产工艺,研制成功一种桄榔粉、米粉混合加工用的压榨装置,并在今年7月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进一步提升了螺蛳粉原料——米粉的口感,也让喜欢柳州螺蛳粉的消费者多了一种选择。目前,该公司委托生产的左疆牌桄榔螺蛳粉正日渐成为市场“新宠”。
广西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企业以技术创新促进质量发展,在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选取14个重点区域50个以上重点产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产业、人居环境五大类质量,打好汽车、机械、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致力解决核心技术和质量“卡脖子”问题。
率先在全国开展并建成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28个,成为全国质量基础建设“一站式”服务的领跑者,全区产品、工程、服务和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7.6%。
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标杆认定工作、质量技术帮扶、质量诊断、质量评价、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提高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以原材料和消费品为重点,持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开展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分级,加快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
开展质量诊断、质量帮扶行动,深入全区九大产业的200家重点企业,运用标准、计量、认证等手段帮扶企业提升质量水平,服务23家企业获得44张低碳产品认证证书。
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广西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高。与2015年相比,2020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从95.5%上升到97.6%,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9.14%,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保持100%,重点服务业顾客综合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的一系列扎实举措下,广西的质量基础能力明显提高,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20项;质量治理明显增强,在国务院对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广西连续4个考核年度荣获B级,质量总体水平稳定在全国中上水平;安全底线根基牢固,连续多年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推进标准化建设
青蒿是一种中草药,在融安县及周边区域都有种植。尽管这种中药材在多年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种植方法、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规模种植。
为了让青蒿真正成为贫困山区群众的“致富草”,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关地方标准,通过规范青蒿素生产大幅提高产品质量,结束了我国没有青蒿素生产技术标准的历史。标准化的生产种植惠及1万多农户,帮助1.8万多农民脱贫。
近年来,广西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以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禽、水产品等为重点,加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领域农业标准制(修)订,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广西地方标准2185项,发布总数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列,其中约50%为生态养殖、生态林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领域的农业地方标准。
广西深入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行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特点,分别选择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伙、行业协会自律互动、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吸纳等不同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广西农业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目前,广西已创建140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和134个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南宁市青秀区设立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立健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标准体系,示范项目覆盖223户脱贫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0元。
以标准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广西致力乡村振兴,推动实施平安广西建设的加速器、永动机。
强化商标品牌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要深入实施质量强桂战略,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品牌创建,提高标准,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广西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致力将资源优势变为品牌优势,以品牌化、标准化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成千上万的企业和农户尝到了品牌效益带来的甜头。“百色芒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后,芒果产业迅速成为百色各民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百色芒果种植面积13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86万亩,年产量76万吨,产值约41.34亿元。百色以香甜的芒果将各民族同胞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美丽的右江河畔上演了一幕幕民族团结的和谐画面。
随着“融安金橘”地理标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融安县先后涌现出“富乐园”等企业自主品牌150多个,全县共有2.38万户农民种植金橘,种植面积16.7万亩,产量14万吨,产值14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旅游、电商、物流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区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发挥职责职能作用,实施商标品牌强桂战略,持续推进地理标志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培育了百色芒果、横县茉莉花、永福罗汉果、巴马香猪、柳州螺蛳粉、南宁香蕉等一大批地理标志品牌,获得了可观的品牌效益。”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何朝建说,广西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深化商标培育、运用和保护,提升商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
据介绍,目前广西全区有效注册商标27.7万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2个,地理标志商标71个,产业年产值697.7亿元,惠及农户130万户,从业人员721万人,带动脱贫111万人。横县茉莉花、百色芒果等12个地标产品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名单,“桂字号”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不断提升。
何朝建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广西市场监管部门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品牌培育、质量提升上扎实作为,全面推动广西质量工作朝着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