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雨水来 草木动
作者:桑雪骐
图片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元人吴澄在其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逸周书》中也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述。
  雨水有三候,一候水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的是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所以有了“獭祭鱼”之说。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习俗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王加华介绍说,与立春不同,雨水并不是一个传统节日,所以雨水这天少有广为大家认同或遵守的过节礼俗。但在某些地方,雨水这天却有一些有趣的特色习俗活动。
  占稻色。因雨水与农业丰歉有极大关系,于是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稻产区,形成了一种雨水节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该年稻谷收成好坏的习俗,俗称“占稻色”。将糯谷放在锅中爆炒,爆出的米花越大,预示着该年稻谷收成越好,反之则意味着收成不好。据记载,占稻色习俗约产生于宋代,最初起源于江南吴中一带。后来,人们不仅用爆米花占卜稻色收成,还用来预测人生吉凶。如青年女子用米花来占卜自己美好的爱情,老人用来占卜自己是否长寿。至清代,以爆米花占卜的习俗仍有流行,但占卜之意已渐淡化,爆米花开始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后来逐渐演变成年终食用爆米花的习俗。
  回娘家。在四川西部一带,雨水节气这天,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望父母的习俗。已生育过孩子的妇女,带椅子、瓦罐肉等礼物,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有子。新婚的女婿会在这一天为岳父母送上两把缠着二尺红带的藤椅,对他们将自己的妻子养育成人表示谢意。岳父母则会回赠一把雨伞,让他为妻小出门奔波时挡风遮雨。
  拉保保。四川一带在雨水节这天有拉保保的民间习俗。拉保保即“拉干爹”,旧时人们为保儿女平安,尤其独子者更怕夭折,所以一定要给孩子拜个干爹以保平安,而之所以在雨水之际“拉干爹”,是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拉保保有特定的场所,不管当天雨晴与否,准备“拉干爹”的父母都会携带酒菜、香蜡、纸钱等,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以找寻合适的干爹对象。若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选一个文人做干爹;若孩子身体瘦弱,就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做干爹。干爹选好后,摆好带来的酒菜,焚香点蜡,孩子给干爹叩头认亲,请干爹喝酒吃菜,再请干爹按孩子五行缺相取一个名字,于是拉保保就成功了。如今,雨水节这天,在四川什邡竹溪公园举办的拉保保已成为一项特具风趣的民俗活动,每年总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参加。
养生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提醒消费者,雨水也是养生的关键时节。此时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忽雪忽晴,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预防“倒春寒”。尤其要注意保护好头颈和双脚,不要过早减少棉衣物。起居方面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适当增加室外活动,多喝水,并适当食用辛甘发散之物,如葱、韭菜等,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保护脾胃阳气。
  雨水期间天气变化无常,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极为不利。春季,人的肝气旺盛,怒气伤肝,因而应当采取积极的修身养生方法,陶冶性情,保持情绪稳定。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下降。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尽量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等。
  其次,要注意健脾利湿。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春寒料峭,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
饮食
  针对雨水节气地湿之气渐升,时有露、霜出现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气血生养之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在味为酸;脾属土,在味为甘。
  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汤粥,如枸杞粥、红枣粥、银耳粥等,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决明子、西洋参等。
  “雨水节气宜吃甜。”张勃介绍说,北京有一种食物叫望春蜜饼,以蜂蜜柚子为馅,外皮酥松、香甜可口。蜂蜜可以补中益气,柚子则有平喘止咳、健脾消食的养生功效,正适合雨水时节享用。一些老字号每到雨水节气就会供应市场,用一种甜蜜温暖的方式为顾客抵御“春寒”。
  雨水时节,南方鲜笋大量上市,鲜笋炖鸡、油焖鲜笋,或者将鲜笋切成片晾制鲜笋干,都是这个时节的美食。随着电商助农力度加强,以前北方难得买到的各类鲜笋,被挖出后都能快速通过电商平台分销到全国各地,因此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各地消费者餐桌上的标配美食。
  有一种零食,南北方在雨水节气都要食用,不过其起因和内容并不相同。南方的爆米花起源于客家习俗“占稻色”,最初是通过爆糯谷占卜收成。人们在雨水节气把大锅烧干,再把糯米、稻米放进去,米粒在高温下爆为米花,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后来就演变成雨水时节吃爆米花的习俗。北方则用玉米制作爆米花,传说老百姓为了解救被玉帝压在山下的龙王,寻找玉帝石碑文中的“若想返回凌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中开花的金豆,发现金黄的玉米粒炒制可开花,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给玉帝看。玉帝于是将龙王重新召回天庭,重掌风雨大权,不久人间普降春雨。
奇妙的二十四节气
  “雨水过后,天气一天天转暖,离北方虫界最盼望的虫季也就不远了。”昆虫爱好者小王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虽然他现在身处广州,一年四季皆是虫季,但在北方长大的他清楚地记得大家对带有春日气息节气的急切盼望。“雨水之后就是惊蛰,各种虫虫会陆续从藏身之处爬出来,世界一下子就变得生动有趣了。”小王同学感叹道,二十四节气实在是太奇妙了!
  身处江苏无锡,运营着一家园艺基地的小任则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在江南,雨水前后花芽萌动,这个时候育花人开始忙碌起来,施肥、浇水、换盆,每天都像是和时间赛跑。“节气对于花农来说很重要,不过今年雨水之前竟然下起了雪,虽然为了不冻坏花花草草而增加了很多搬进搬出的工作,但也令人喜出望外。”小任说,不论是花农、菜农还是粮农,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田间劳作的重要参考。
  “在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算是一个相对小的节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王加华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雨水是一个反映降水现象变化的节气,时间在每年阳历的2月19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从气候学上来说,雨水有两层含义: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将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回升到0℃以上,各种过冬作物开始返青生长,春播作物也需备耕、播种,对水分的需求较多。受季风气候影响,春季是我国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的一个时期,因此春雨是农民最盼望的礼物。
  “春雨贵如油,将立春之后的节气命名为雨水,饱含着人们对雨水的热切呼唤。大家心里认为,如果雨水节气有雨,则预示着庄稼丰收。‘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一片宝’嘛。”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俗话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雨水节气始于“七九”,此时河里的冰相继融化,水开始流动,风也不再是刺骨的寒冷,人们对春天的感觉逐渐清晰起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一场细雨无声无息地飘落,唤醒了大地的梦,草木萌动,欣欣向荣,春天的气息仿佛在一瞬间变得浓厚了起来……
节气消费渐成潮流
  2月4日,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恰逢立春。开幕式盛典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曲,从“雨水”开始,一路演进,最终行至“立春”。转眼间,现实生活中的雨水节气来临,而北京冬奥会也渐近尾声。
  在各方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二十四节气,节气消费渐成潮流。
节气消费渐受关注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都是中国人饭桌上的传统节气食物。随着节气文化的广泛传播,近两年,食品企业逐渐增加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新内容。比如康师傅绿茶将雨水节气与自身品类相结合,倡导“蓄满清新活力,待万物复苏、芳草连天一起去踏青”;立秋节气,“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度走红,奶茶店销量大涨;川娃子食品有限公司官方发布微博转发抽请吃立冬的第一顿火锅……
  “不仅是食品,近年来,在传统节日之外,不少商家也开始尝试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节日营销。”知微数据高级数据分析师张帆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比如“Nanci囡茜二十四节气盲盒”进入电商平台潮流盲盒销量榜前五名;盘子女人坊官方微博发布了二十四节气壁纸,深得消费者喜爱。
  此外,不少品牌也都借势雨水节气推出了独具匠心的海报。
  “不仅是商家借势二十四节气进行推广,节气消费的内容也会随节气轮转而发生变化。”张帆告诉记者,知微数据抽样抓取2021年雨水当日提及“想买”的微博内容,根据词频可视化商品名单。从词云图中可以看出,“衣服”“手机”是很多消费者想购买的商品,女性相关的消费品出现频次更高,比如裙子、口红、香水、包包,“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张帆说道。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数字营销研究院院长马旗戟认为,借势二十四节气的消费营销,市场已经有了众多实践,随着对其美学价值的挖掘和文化表现的不断创新,未来会有更多机会。
节气文化注入新活力
  马旗戟指出,近年来,针对二十四节气中所积淀的文化历史资源,人们不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将其运用到社会或个人的生产与生活领域中。“比如这次北京冬奥会的二十四节气序曲,一方面,传统文化通过注入现代性保持活性活力;另一方面,现代文化能够在以传统文化引以为豪的中国赢得成长。”马旗戟说。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2020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郭瑞萍还曾尝试将二十四节气穿在身上。2015年,郭瑞萍和团队创立“度兮”品牌,提倡“人生有度,大美化兮”,还带着“度兮·二十四节气”时装发布会走进了“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现场。
  南京布贴画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越来越多的人跑去观看,想要学习这门技艺。于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决定用布贴画演绎二十四节气,面向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开设“妙‘布’可言”画民俗公益课堂。
  马旗戟从2014年开始就在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开始推广传播二十四节气,他认为,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资产的运用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运用于国家/民族、社会/官方、民间/团体的文化认同建设、对外形象营造等;第二类是作为狭义的文化文创作品主题或元素,将节气符号化或色彩化使用于服装服饰设计;第三类则常常用于日常生活或商业场景之中。“中华民族有着众多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二十四节气则是极为特殊的一类时空存在,它既非历史事件也非特定传说,而是中国古代科技、农事、人文和民俗的结合。如何讲好运用好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纪念日,让其成为人类共同文化文明传统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此次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的展示就是很好的尝试。”马旗戟说。
  郭瑞萍认为,二十四节气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一种时间载体,是中国人看世界、看人生的智慧的浓缩。作为华夏儿女,传统文化的基因始终深埋于我们心中。只要时机合适,它就能够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今天的中国,正日益向世界舞台中央迈进,中国文化以全新姿态展露于世界面前。从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受青年人的关注就可知,传统文化仍然浸润着百姓的生活,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桑雪骐采写、整理,林海燕制图,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雨水来 草木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