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惊蛰至 万物醒
作者:桑雪骐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雷乍动、万物复苏。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位于雨水和春分之间,在“九九”之末,正值大地回暖之际。
  知微数据抽样选取2021年惊蛰当日提及“惊蛰”的原创微博内容,分词识别网友对惊蛰当天的一些所见所得及想法,从词云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网友想到的是“下雨打雷”“万物生长”“迎接春天”“吃梨”。对即将到来的春天,也有一部分网友想要“跑步”“变瘦”“踏春”“赏花”。在这花一样的季节里,不仅万物复苏,人心也是思动的呢。
气候
  “上大学之前,我在湖北东部山区乡村蛰伏了19年。每到惊蛰时节,总能听到冬小麦拔节生长的声音,在春雨的滋润下,准备春耕的土肥堆上长出成片的高粱嫩苗。”从大别山脉走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对乡野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回忆道,“随着惊蛰春雷的发动,原本寂静的田野,突然响起蛙声一片,如民谚云:惊蛰暖和和,蛤蟆唱山歌。当然以蛙声为主调的田野交响乐有一个从弱到强的渐进过程,伴随着滚滚春雷与温润的春风,冬日单调的乡村原野,已渐渐成为喧闹的声色世界。温暖的仲春节气,意味着我们在松软田埂上赤脚奔跑的日子快到了,多么令人期待。”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说,每年公历3月5日前后,当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是为惊蛰。“惊”为惊动,“蛰”为蛰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节,桃始华:桃花开始绽放;仓庚鸣:黄莺鸣叫;鹰化为鸠:老鹰飞走,斑鸠飞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声音为标志的节气。”萧放说,惊蛰时节,南北空气对流加剧,“气积而奋,震而上达”。“震”是雷的雅号,它为春天到来代言,也可以说是大地的钟声。八卦历法中春天即在震位,它是生命力量的源泉,万物出乎震。在中原地方惊蛰首次出现雷鸣电闪的天气(因为气候关系,春雷发动的时间,岭南要早于惊蛰,东北要迟于惊蛰),雷公驾到,电母随行,“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春雨滋润大地,春阳光照人间,世界生机勃发。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王加华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古人将惊蛰节气分为三候:“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其意思是惊蛰期间,桃花开始开花,仓庚(即黄莺)开始鸣叫,各种动物开始求偶繁殖。
  “惊蛰不仅惊醒了昆虫,迎来了黄鹂、鸠鸟,也催开了春花。”萧放说,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惊蛰三番花信是桃花、棠棣与蔷薇。其中桃花是最引人瞩目的花信,《诗经》国风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已传唱三千年。惊蛰时节桃花漫山遍野,满眼都是温暖的桃花光影,“人面桃花”的传奇故事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习俗
  王加华介绍说,由于惊蛰在时间上处于每年农历的二月前后,故很多地方的人又把惊蛰称为“二月节”,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节气习俗。惊雷振蛰,各种爬虫纷纷出来活动,因此惊蛰习俗又大都与除虫、除害有关。
  祭雷公。古人认为,天上有一位专门负责打雷的神灵,即雷神,又称雷公。雷神鸟嘴人身,长有一对翅膀,一手持锤,一手连续击打环绕周身的多个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春雷响,万物长”,春天里庄稼生长需要更多的水分,但春天却降雨少,易出现旱情,所以人们便在惊蛰这天祭祀雷公,祈求一年雨水充足。另外,惊蛰这天,天上雷神击天鼓,人间则利用这个机会来蒙鼓皮。据《周礼》“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说明这项习俗早在周代就已产生了。
  祭白虎。据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惊雷振蛰,每年白虎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张口噬人,被噬之人将在这一年内屡遭邪恶小人的兴风作浪,引致百事不顺。于是人们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即祭拜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祭拜时,需以猪血喂之,意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意使不再张口说人是非。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白虎有两重身份。一为圣兽,是最令妖邪胆颤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与青龙共为镇邪的神灵,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善扬恶、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是权势、尊贵的象征。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因西方属金,色白,故称白虎。一为凶兽,《协纪辨方书》引《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相传它会搬弄是非,使人争斗不和。
  打小人。惊蛰时节,惊雷将蛰伏地下的蛇虫等唤醒而四处游走害人。为避免伤害,旧时惊蛰这天,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点燃后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蛇、虫等害虫。久而久之,又形成了打小人以驱赶霉运的习俗。民间认为惊蛰这天小人会和害虫一样出来害人,故要打小人以求得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此习俗迄今在香港、澳门、广东等地仍大为流行。打小人要准备一定的道具和祭品,有一套固定的仪式程序,其中一个环节是手持旧鞋等象征性武器向剪成人形的小纸人上用力拍打。边拍打,边说一些祝福性话语,如“打过小人行好运”“打过小人升官发财”等。打小人可亲自动手,也可委托专门负责为人打小人的“拜神婆”来打。一般而言,打小人者多为生活中遇有挫折不顺的人,希望借此仪式将小人打走,以使自己渡过难关、事事顺意,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心理治疗与慰藉方式。
农事
  惊蛰节气,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萧放说,惊蛰雷与年成有关系,有民谚云“惊蛰雷雨大,谷米无高价”“雷打惊蛰后,低田好种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棉”。
  张勃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惊蛰是一个跟农业有着紧密联系的节气,通常被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唐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曾说:“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文刚向《中国消费者报》介绍说,由于惊蛰节气在农耕上重要的意义,因此有“惊蛰地气通”“春雷响,万物长”“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等民谚。
  中国大部分地区从惊蛰开始进入春耕时节。雨水增多,但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较大。因此,农民们需要时刻关注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参数的变化,从而及时进行培土划锄,提升土壤温度透气性能,有利于农事顺利进行。
  “原来看天种地,不管农民种什么,还必须要有好天气、好年景,才能保证种植有好的收成。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生产有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农民不再靠天吃饭。”郑文刚介绍说,国家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长期从事智慧农业研究,研制了“云知道”远程气象监测站,可以实时在线监测空气温湿度、紫外线强度、辐射强度、风速风向和降雨量等气象信息,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参数计算出来农田蒸腾值、有效降雨量、有效积温等对于农业种植重要的农气参数,农户通过手机微信或电脑就可以实时查看实时气象数据和未来变化趋势,对于农业生产的环境预报、智能预警,防患于未然。
  “信息化赋能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备了高精准性、高效率、可追溯性、可复制性。传统的节气搭配上新型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高效化、智能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郑文刚说。
昆虫
  “惊蛰一词的英译为insects awaken,即‘昆虫苏醒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彩万志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说。此际,春风微吹,大地渐暖,沉睡了一冬的昆虫和其他动物也慢慢苏醒并爬出地面活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人观察到这一物候现象,便把二月初的节气称作“惊蛰”。
  “每年惊蛰过后,就是各种虫类的销售旺季了。”在北京官园花鸟鱼虫市场,一位爬宠店店主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惊蛰后气候越来越适宜昆虫的生长和活动,不仅店里虫类商品的品种会越来越丰富,由于饲养难度降低,来选购商品的昆虫爱好者也会越来越多。爱虫者有之,但在更多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理念是防虫。彩万志告诉记者,由于惊蛰离二月二很近,所以与防虫有关的习俗多在二月二那天。惊蛰日与防虫有关的习俗也有不少。比如,湖北省西部的土家族以惊蛰前一天为射虫日,用炭灰在地面上画出弓箭之图,以待惊蛰那天害虫爬出土表时射杀害虫。“显然,所画弓箭是不会杀伤任何害虫的,但画弓箭的‘画料’乃炭灰,多少有些除虫的效果。”彩万志说。
  据1921年出版的福建省《闽清县志》记载,当地群众在惊蛰那天,“以石灰置柱,云辟虫蚁”。该省的建宁以及湖北、湖南、广东等地亦有此俗,有的还在门前或门上用石灰画矢“恐吓”昆虫。1927年版本的江苏省《瓜洲续志》中有“照蚊虫”“炒虫儿”的简记。瓜洲人在惊蛰那天晚上,点燃春节敬天地留存的红烛,各处燃照,口中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惊蛰照蚊虫,一照影无踪。”说是这么一照,当年夏天的蚊虫就会大大减少。他们还用祭灶用的糯米饭加糖炒成粒,家人分食,此谓“炒虫儿”。
  广东省大埔一带旧时有一种名曰“炒惊蛰”的奇俗。每年惊蛰那天晚上,家家都把豆子或麦子放到锅中乱炒,炒后舂之,舂后再炒,如此反复十余次而后已。炒惊蛰的目的何在呢?彩万志解释说,原来此地有一种小小的黄蚂蚁,常常会把人们所藏糖果等食物吃个精光。相传,如果在惊蛰晚上炒了豆、麦等物,就可以除去黄蚂蚁。
  张勃介绍说,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已有用石灰、烟熏除虫的做法。而惊蜇日更是驱除害虫的好时机,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提到惊蜇日撒灰驱虫的做法:“惊蜇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近代,多种地方文献中还提到惊蜇日晚上点燃过年时敬天地留存的红烛,并在各处燃照的做法。
饮食
  “在词云图中,有不少和吃相关的词汇,比如吃梨、吃火锅、吃烧烤、喝茶等,而且提及频率不低,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吃的热爱。”知微数据高级数据分析师张帆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说,数据显示,“惊蛰时节吃什么”登上了2021年惊蛰当日微博热搜榜,在微博平台该排名23,持续3.6个小时。
  “大部分网友对惊蛰时节吃什么关注度较高,因此也带动了一波吃的消费经济。”张帆说。例如,2021年惊蛰当日,百草味将惊蛰的节俗与自身品类卤蛋相结合,倡导“吃蛋祭白虎”;江小白发文称,惊蛰始,春雷响,今天宜吃鱼喝酒;一风堂也发文称“让我们赴一场春天的约会,吃一碗地道的日式拉面”。
  “不少地区的惊蛰节气的习俗也都与吃有关。”彩万志介绍说,如广西金秀一带的瑶族人,在惊蛰的清晨,家家户户都以玉米当害虫炒之。届时,瑶族村寨中会响起一阵阵“炒虫”声,同时散发出一股股诱人的香味。“炒虫”时还加入适量的白糖或红糖,所炒出的“虫”不但颜色好看,而且十分香甜可口。“虫”炒熟后,倒在一个大簸箕里,大家在屋中围箕坐定。随着“吃炒虫啦,吃炒虫啦”的喊声,大家便开展一场激烈的“吃虫”竞赛。谁将“炒虫”嚼得最响,吃得最快,吃得最多,谁就会荣获当年的冠军,大家会祝贺他(或她)为灭虫除害尽了力。
  王加华也介绍说,在陕西一些地区,人们有过惊蛰吃炒豆的习俗。豆,即大豆,用盐水浸泡后再放在锅中爆炒。大豆在这里代表毒虫,泡过的豆粒在锅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象征着虫子在锅里受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吃掉炒豆也就意味着吃掉虫子,消灭了害虫。
  其他地区也有一些类似习俗,同样都有驱虫之意。在山东,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中生火炉烙煎饼,用意也与驱虫有关,取“烟熏火燎灭害虫”之意;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惊蛰这天不但吃炒豆,还要煮带毛的芋头;在山西雁北地区,人们要在惊蛰这天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桑雪骐采写)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惊蛰至 万物醒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