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22中国作息报告》显示
超七成公众对“熬夜”认知有偏差
作者:贾珺
图片
图片

图一:不同行业人群的睡眠质量情况
图二:不同代际公众熬夜娱乐的比例
  本报讯(记者贾珺)7月14日,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中国睡眠大会组委会联合深圳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中国作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过七成公众对于“熬夜”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从而导致公众睡眠障碍的形成。《报告》倡导消费者少熬夜并规律作息。
  据了解,本次样本选取集中在GDP排名前十的城市,调查对象选取了25—45周岁的普通公众,共回收1100个有效样本。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本应该在睡眠中度过。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年龄的增长等诸多因素,学业、职场压力纷至沓来,导致1/3的人生往往难以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短视频、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等移动互联网软件带来的欢愉,让碎片化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拉长,也在蚕食着人们的睡眠时间。
  《报告》提示广大消费者,规律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休闲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几个重要方面。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汪光亮介绍说,据调查显示,这三项生活习惯中,公众的饮食习惯规律性较好,77%的人表示非常规律/比较规律;其次为睡眠习惯,非常规律/比较规律占比为72.7%;运动习惯的规律较差,仅为50.3%。同时,生活规律人群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如更少熬夜、更早睡觉、更早起床等。
  《报告》针对规律生活中的睡眠习惯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延伸调查,其中就有最为典型的“熬夜”认知。只有27.2%的公众认为23点(含)之前不睡觉就是熬夜,属于认知正确。其余超过七成公众对于“熬夜”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而对于“熬夜”的认知偏差,也间接导致了公众睡眠障碍的形成。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现有近八成人存在睡眠障碍,在这类人群中,程度较为严重的有近半数公众,且睡眠障碍时长平均长达2.8年。其中90后群体有超过八成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比70后、80后要高出7—11个百分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效率低”两大问题。究其原因,63.3%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是导致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比第二位的周边环境(44.8%)要高出近20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更多人认为传统的养生方式可以改善睡眠,故有超过六成人认为热敷/泡脚是帮助睡眠最有效的方式;其次是听课/听音乐和头部/脚部等部位按摩,比例均超过四成。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提到了保健品或安眠药,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冥想的方式进行助眠。
  除了传统助眠方式,很多人也会选择购买助眠产品来改善睡眠。约有九成以上的人愿意为睡眠投资,对于已经采取睡眠投资的公众,过去一年平均为睡眠花费6527元,而有投资意愿的公众平均每年愿意花费7796元来改善睡眠。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超七成公众对“熬夜”认知有偏差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