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技术变革等背景下,健康管理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保险服务的新支点。记者了解到,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等险企目前正在加速推动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
“保险+健康”融合发展
央视《生活圈》栏目推出“在线大名医”之“健康管理在行动”节目,通过“99健康节”特辑直播为大众带来形象、生动的健康知识科普。同时,精选关爱父母双人体检套餐,为老年客群提供一对一的医疗健康服务。
目前,险企推行健康管理与保险加速融合。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人保健康展出了联合医务室、慢病社保等业务。其中,联合医务室是整合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资源,通过在办公地点设立联合医务室,为员工提供福利性质的一站式健康保障和管理服务。据人保健康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医改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加快转型,人保健康也将在“健康保险+健康管理”融合发展方面继续加大探索力度。
多维度、多层次地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成为中小险企未来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8月,中宏保险发布2022年上半年健康管理服务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宏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客户超过3.5万人次,包括健康促进类1.63万人次、健康咨询类1.39万人次、就医服务类2700余人次、健康体检类2400余人次、疾病预防类300余人次。数字背后,是中宏保险以创新的MOVE健康管理平台为支点,以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心”服务为核心,全面整合优质健康医疗服务资源,为保险客户打造的一站式全周期健康服务闭环。
围绕“保险保障+健康管理”的思路,富德生命人寿在大力发展健康保障类产品体系的同时,加大对客户的健康管理服务力度。据了解,该公司持续提供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健康测评等线上增值服务,推广电话医生、门诊预约、重疾绿通等线下增值服务。其中,VIP“安康随行”健康服务持续升级,涵盖就医绿通、齿科护理、基因检测、养生度假等多类服务项目。
破解同质化困局
记者观察发现,各保险公司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3类模式。
一是“购买服务”模式,就是保险机构或营销员通过赠送体检卡、基因检测、健康咨询、送药卡等,将健康管理服务作为一种获客、黏客的手段。二是“产品+服务”模式,就是在医疗险、疾病险产品中搭载在线问诊、重疾绿通、二次诊疗、专家预约、院后护理等服务,实现保险产品的差异化。三是“管理式医疗”模式。例如,平安健康险目前已直签医院1000多家,围绕医疗、健康、支付三大业务线,建设管理式医疗服务。在医疗端,为客户提供门诊协助、住院协助、陪诊陪检、专病管理等服务;在健康端,为客户提供运动健康、早筛早诊、健康调养等服务,引领客户开启健康生活模式;在支付端,通过数据直连的方式优化支付流程,联动保险实现直赔、快赔及风控核查等服务。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教授王绪瑾在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今年主办的第3期健康管理半月谈中表示,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保险业参与健康管理,主要是做好服务——保障基本服务,鼓励附加服务,倡导延伸服务。
在王绪瑾看来,展业、承保、理赔、防灾减损等基本保险服务中融合健康管理,可以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保险产品。而诸如医保直接结账等附加服务、以优惠价格购买其他保健健身服务等延伸服务,可以更好地破解健康险产品的同质化困局,提升保险服务的质效。
值得一提的是,将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融合,也促进了两方面业务的发展。人保健康健康管理事业部总经理董雨星在健康管理半月谈中表示,2021年单独购买人保健康健康管理服务的金额大约1.1亿元,其中仅有41%来自公司的保险客户。有很多消费者是认可了公司的健康管理服务进行购买,然后又购买了公司的保险产品。
巨量引擎此前联合中国平安发布的《用户健康+保险行为数据报告》显示,在平安金融保险的客户当中,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用户保险产品的合同数为3.1个,客均资产管理规模为1万元,不享受健康服务的客户合同数仅为2个,客均资产管理规模减少至5600元。这表明,在购买行为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产品的配套协同更受客户青睐。
正因为“保险+健康管理”产生“1+1>2”的效果,今年5月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建立健康管理组织,提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等服务。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鼓励商业保险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纳入保障范围。
推进服务标准化
2019年11月,监管部门首次在修订发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管理。与2006年版本相比,《办法》最突出的区别就是新增了健康管理服务这一章节。
《办法》指出,保险公司可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加强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服务机构等合作,为被保险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优质、方便的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办法》明确,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其分摊的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超出以上限额的服务,应当单独定价,不计入保险费,并在合同中明示健康管理服务价格。《办法》鼓励商业支付方和医疗服务方数据打通,要求保险公司积极介入和监督医疗服务,并通过调节保费费率来控制风险。
2020年5月26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在明确服务范围、规范运行规则、强化监督、成本控制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规定。2021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联合发布《保险业健康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在保险行业基本建立起健康管理业务的标准化体系。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保险服务分会秘书长李州利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保险业健康管理标准体系主要分为5个内容:基础共性标准、产品与服务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关键疾病健康管理标准、服务供给标准,总计138个标准化小项。体系只列了各类服务的名录,健康管理协会正在与机构合作制定详细的服务标准。
“从健康管理服务的角度,现阶段保险行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健康管理的标准化问题。”董雨星表示,希望两家协会能尽快制订出相关服务标准,加强健康管理专业技术能力建设,推动实现医疗服务部门与保险部门的数据共享,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对接。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