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评选投票启动
作者:钟消
图片

  2022,消费市场经历了极不寻常的一年,消费维权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取得不少新成效。公益诉讼、公开约谈、曝光并点评不公平格式条款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对消费市场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全面警示和规范,有力促进了消费公平;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愈加健全;直播带货、数字藏品、大数据“杀熟”等新兴消费业态中的新问题广受关注,维权热点研究持续深入;围绕“一老一小”特殊消费群体,合理消费的引导力度不断加大……
  消费维权工作绵绵用力,为经济环境平稳运行贡献出不平凡的力量,为百姓消费更加安心、放心、舒心做出愈加突出的保障。
  《中国消费者报》作为深耕消费维权领域37年的专业媒体,连续第二年推出消费维权新闻评选,希望选出读者、消费者心目中最有效最有力的消费维权新闻。
  感谢您对《中国消费者报》的关注,欢迎您投出宝贵的一票。中国消费者报社将根据投票结果最终确定“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与评选结果完全一致的前30名读者将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期待每位消费者的参与!
1.中消协公布消费维权年主题
  2022年1月1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2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共促消费公平”。中消协表示,选择“共促消费公平”作为2022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主要有三方面依据:共促消费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手段;共促消费公平,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共促消费公平,是落实法律赋予消费者权利的重要抓手。围绕该年主题,中消协以及各地消费者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推动社会共识,筑牢消费公平社会基础,夯实消费公平法治保障,加大消费公平救济力度,壮大消费公平监督力量。
2.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铁拳”行动
  2022年以来,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民生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的突出问题,重拳出击,持续开展“铁拳”行动,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油品质量违法和加油站计量作弊、“神医”“神药”虚假违法广告、医疗美容领域虚假宣传、翻新“黑气瓶”和劣质燃气具、超期未检电梯、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无底线营销”等违法行为,查办了一批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性质恶劣的违法案件,着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3.聚焦整治过度包装与天价月饼
  2022年8月15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正式实施。《中国消费者报》积极发挥民生探头作用,以“聚焦整治过度包装和天价月饼”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系列报道,从标准宣贯、监管执法、曝光案例、市场调研、消费倡导等多方面展示市场实况,其中34篇监督性报道引发各方关注,报道所涉部分案例如《福州海瀛湾佰翔酒店演绎月饼版“买椟还珠”》《厦门查获涉嫌过度包装的假冒“爱马仕”月饼》等,被列入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整治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助力新国标宣贯到位、扎实落地。
4.关注蟹卡蟹券市场“套路”问题
  2022年秋季,《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湖南等地调查发现,热销产品大闸蟹的销售方式多种多样,价格方面“水很深”“套路”多,常会出现以产品型号混淆价格、以塘蟹或田蟹冒充湖蟹售卖、线上线下销售产品价格和品质不一致、礼券提货后货不对板缺斤少两、蟹卡无法提到货等诸多问题。为此,《中国消费者报》以“聚焦蟹卡蟹券消费”为主题,自2022年10月起刊发多篇报道,对蟹卡蟹券消费中存在的痼疾进行了全方位揭示,对消费者合理消费进行了较好的提示,对不法经营者起到警示作用。
5.YY直播活动规则模糊提现难
  2022年初,YY直播平台推出“南北争年味”活动,宣称做任务可以获得现金奖励,但当活动接近尾声时,大量用户反映账户内的奖励提现难,抢不到“提现额度”就无法真正提取奖励。《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该活动的提现规则表述模糊,消费者若想提现获得奖励需要抢提现额度,活动涉嫌虚假营销。报道刊发后,引起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对YY直播平台进行了约谈,督促其切实解决消费者投诉。
6.乘龙品牌H5新车故障不断维修难
  在河南省,多辆尚处于磨合期的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品牌H5车型的新车频繁出现发动机质量问题。更换发动机后,原有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还不断出现新的产品故障问题。车辆和所搭载发动机的生产企业始终以冷漠态度回应车主,给涉及这一产品质量问题的多位车主带来困扰。
  历经2个多月的调查采访,通过10余位车主的讲述,《中国消费者报》分别从新车产品质量缺陷、混乱的维修售后服务体系以及服务站故意拖延导致车辆出质保期方面,于2022年2月连续推出3篇报道。报道刊发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宣布召回2346辆涉事车辆。该系列报道不仅曝光了涉事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还推动了涉事车辆召回,维护了车主的合法权益。
7.上海市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新修订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积极回应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新情况,尤其是直播带货等新消费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从立法角度给予了明确规制。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互联网广告竞价排名、网络直播带货等新消费业态频现,成了消费者维权的“高发地”。新修订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进一步厘清了直播带货、盲盒经济等新兴业态的经营主体责任,助力提升新兴消费业态合规性,更切实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小天才公司应用商店内容涉黄
  2022年7月11日,《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了小天才T1儿童平板电脑应用商店可下载含有淫秽色情、血腥暴力,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法犯罪行为内容的游戏、漫画等问题,引起强烈反响。该报道登上了新浪微博、百度等多个平台的热搜榜,截至2022年7月27日,仅新浪微博的阅读次数就达到1.6亿次,149家微博号也进行了发布。另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诸多主流媒体进行了转载。
  同时,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公安、市场监管等10多个部门对小天才公司进行了联合约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要求其提供相关材料。7月18日、8月18日,京津冀消协联合对小天才公司组织了两次约谈,并发出《查询函》和《整改建议函》。小天才公司承诺在全国范围内下架该平板电脑,深入自查、全面整改。儿童电子设备行业的诸多企业也纷纷进行自查、整改,所报道问题得到很大改观。
9.部分格式条款不公平,受到各地消费者组织普遍重视
  在一些网站、APP的“用户协议”或者合同上,有些格式条款排除了消费者通过诉讼来解决消费争议的权利。《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梳理调查了30多个APP、网站的“用户协议”,发现这些协议或是指定仲裁机构用仲裁方式解决消费纠纷,或是指定由某地法院审理消费纠纷引发的诉讼。这些纠纷解决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维权的负担和难度,明显不公平。该系列报道于2022年7月底刊发后引起较大反响,中国消费者协会回应了《中国消费者报》报道,指出“指定管辖”格式条款涉嫌侵犯消费者三大权利,并在开展的“不公平格式条款”系列点评活动中,专门对管辖权不公平格式条款进行了点评。此后,多地消费者组织开展了点评不公平格式条款活动,涉及汽车、商品房、家装、机票等多领域。
10.360借条等网贷平台陷阱曝光
  目前,互联网平台上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网贷广告,而很多猫腻就藏于网贷协议中。一旦消费者实际贷款成功,各种未知的、对消费者不利的隐形条款便会浮出水面,网络贷款商的实际操作和此前的广告承诺大相径庭。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以360借条这家网贷平台为切入点,亲自体验,调查了多个网贷平台的实际贷款申请,深入采访了消费者、经营者、法律专家、消协专家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了网贷平台陷阱。报道于2022年4月刊发后,被全国各大新闻和商业网站、公众号、自媒体等转载,河南省消费者协会还与中国消费者报社河南站联合发布了题为《警惕网贷平台消费陷阱》的消费警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11.盲盒消费成投诉热点
  2022年,各地消费者组织收到的盲盒消费相关投诉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线上抽取盲盒、宠物盲盒、文具盲盒、动漫卡片盲盒等新形式和新内容不断涌现。《中国消费者报》关注了线上平台“盲盒星球”存在拖延发货、选择性发货、砍单等问题,“蛋趣”平台单方面取消消费者“OZAI偷偷给你讲故事系列盲盒”订单问题;盲盒文具市场存在以盲盒属性为由不公示产品信息问题;并以文字、视频融合报道的方式揭露芒果TV网站抽奖广告未明确兑奖方式、奖品交付条件,诱导消费者通过抽奖方式购买产品及下载第三方软件等问题。
  随着盲盒概念泛滥,文具、动漫卡片等新形式盲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消费群体,诱导消费问题值得关注。
12.深圳市监督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
  2022年上半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小绿人、猛犸充电、福宝充电、绿方块、拉拉充、伍壹换电、闪开来电、叮叮充电、这锂换电共9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品牌开展了消费监督调查,梳理分析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政策等材料,发现了收费标准未明示、消费者缔约权利受限制、充值余额不退还、免责条款过于宽松、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不规范五大问题。深圳市消委会向上述品牌经营者发出监督函,要求经营者认真比照检查,并针对存在问题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及整改方案。涉及经营者均落实整改措施,整改率达到100%。这次消费监督的效果明显,成果惠及到了全国各地需要购买电动自行车的消费者。
13.数字藏品平台推诿售后保障责任
  随着元宇宙概念大热,数字藏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购买,但目前这一市场鱼龙混杂,不少商家打着“回购”“增值”的名义,吸引消费者在微店和有赞平台上的店铺购买数字藏品后,出现商家不发货也不退款继而失联的情况。平台方多以商家“已提现”为由,拒绝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售后保障服务。消费者个人购买金额大多在数百元以上,而且波及面广。因消费者信息无法互通,造成了更多消费者“入坑”。2022年7月,这一系列报道刊发后,众多权威媒体纷纷转载,曝光平台做法存在的法律问题,对消费者起到了提醒作用,助力消费者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相关平台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14.重庆市探索“以行为赔偿损失”
  重庆市合川区富民商贸经营部等5家经销商,向农村地区销售假冒洗发水,被重庆市消委会提起公益诉讼。重庆市消委会请求法院判令5起案件的被告以行为赔偿损失,自2021年11月起的3年内分别在涉案乡镇购买当地出产的惠农产品,购买金额为各自销售金额的3倍,总金额达355万余元。
  近年来,重庆市消委会通过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跨区域消费维权等实践工作,全链条、全方位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效显著、亮点迭出。被告以行为赔偿损失,既避免了关于惩罚性赔偿金的争议,又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很有益的探索。
15.快递公司员工私下寄件多收费
  消费者通过快递公司寄大件,存在诸多问题:快递员称私下寄件有优惠,但实际却高于官网报价;谎报快件重量;篡改快递面单上的寄件人信息。这类问题已成投诉热点,涉及圆通、德邦等多家快递公司。法律专家认为,此类做法不仅违法,还涉嫌构成消费欺诈。
  《中国消费者报》相关调查报道于2022年12月发表后,被多家媒体转发,消费者权益保护呼声强烈。
16.广西调查共享电动自行车“杀熟”
  当前,共享电动自行车是上班族通勤、换乘的重要交通工具,其消费群体大、费用小,侵权行为容易被忽略。广西消委会委托第三方对广西14个市运营的17个品牌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开展消费调查,并于2022年11月发布调查报告。报告证实了共享电动自行车存在大数据杀熟、强推广告、收集个人信息等侵权行为。广西消委会提出的规范共享电动自行车管理和服务建议,得到了交通部门重视。调查报告刊发后,产生了正面、积极的社会效益。
17.湖南省首例公益诉讼案判3倍赔偿
  2022年7月初,湖南仁丰堂公司法定代表人贺石林以个人名义购进假冒伪劣口罩案由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如下判决:被告贺石林、仁丰堂公司连带赔偿3倍惩罚性赔偿金891330元,并在《中国消费者报》发表经法院认可的赔礼道歉声明。
  2020年1月疫情防控期间,湖南仁丰堂公司法定代表人贺石林先后两次以个人名义购进假冒伪劣口罩共计24.6万个,并以公司名义对外销售,涉案金额297110元。2021年12月下旬,湖南省消保委依法向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首例民事公益诉讼。
  被告贺石林、仁丰堂公司的公开道歉信于2022年11月在《中国消费者报》发表。
18.江苏省调查新能源车不公平格式条款
  近年来,新能源车企与消费者签订的用户协议所涉及到的不公平格式条款已成为引起消费纠纷的重点隐患。为了推动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5月19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公平格式条款调查报告》,其中揭示了十大不公平格式条款,包括协议交易对象不明、车企免责条款过宽、收集个人信息不规范、车企单方修改权无限制、约定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7月11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整改情况通报,1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全部提交了整改方案并通过审核,促进了市场消费公平的实现。
19.新一轮“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启动
  不断优化群众的消费体验,是释放社会消费潜能、助推经济转型的重要部署。2022年前3季度,浙江省投诉处置效能指标居全国前列。2017年起,浙江省全面实施“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2023年,浙江省将启动新一轮“放心消费在浙江”五年行动,从体系化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格局、数字化引领业务新变革、全域化推动放心创建新升级、社会化构建维权新机制等措施打造放心消费建设升级版。截至2022年11月中旬,浙江省放心消费单位培育数已超过24万家,放心消费商圈(街区)有449个,投诉处置效能指标大幅提升。 (钟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评选投票启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