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23 创新·转型·突破
作者:桑雪骐 武晓莉 孙燕明 李燕京 王小月 吴博峰 孟刚 孙蔚 聂国春
图片

  编者按 2023年,消费市场将在促进经济稳步复苏的基础上,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数字智能化技术创新与突破,将为科技、直播、电商等领域带来虚实交互的新兴业态,消费场景变革蓄势待发;在餐饮、旅游等领域,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消费体验,良性市场竞争将促进产品与服务转型升级;在楼市、金融、汽车等传统领域,行业新发展模式将平稳过渡,期望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落地,为保民生、解民忧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质增效。
  展望2023,高质量发展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
直播 数字化成发力重点
  回首2022年,直播电商迎来大变局,头部直播“去中心化”,知识类主播、虚拟主播也受到消费者青睐。
  2022年,《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的发布,明确了网络主播在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31种行为,有利于提高主播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了直播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播电商也正式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数据显示,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新模式迭代加速,截至2022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较2020年3月增长2.04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44.6%。
  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可播。进入直播领域门槛不高,但想要拥有一席之地,对直播个人素养、机构运营、孵化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新东方作为教育公司进入到直播行业,董宇辉等主播通过双语直播及知识输出等方式,给这一行业输入新鲜血液。比起“秒杀”等嘶喊式的直播方式,不少消费者愿意为有内容、有知识积淀的主播买单。主播们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给原本相对固化的直播方式打开了新思路。
  与此同时,直播行业的下半场比拼的是数字化实力。很多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直播中台系统。数字化实力对企业来说能够降本增效。伴随着Z世代消费力量的崛起,消费者更倾向于为自己的喜欢和信任买单。虚拟偶像行业相关数据报告显示,我国二次元用户规模不断增大,其中泛二次元用户与核心二次元用户的增幅惊人。
  在真人直播同质化的当下,为迎合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聚焦到虚拟主播行业。2022年“双11”,有的网络平台首试元宇宙购物,还有的首次出现了虚拟主播的身影。2023年,这一趋势会得以加强,有专家预计,未来直播电商将不再是某几个头部主播或某个群体的舞台,高品质、多元化的直播方式需要科技赋能。
电商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2022年,尽管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承压,但线上消费市场却表现出强劲的韧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9190亿元。网络零售市场的表现始终强于市场大盘,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24585亿元,同比增长4.2%,网上零售占比增速明显快于线下商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1%。消费需求在线上市场持续释放对于整体市场销售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
  电子商务不仅成为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场景,也带动了快递、线上服务等各类周边业态。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司长蔡裕东表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最前沿、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促消费、促转型、稳外贸、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稳定发展的同时,电商行业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在刚刚过去不久的第14个“双11”活动中,各大平台的主流动作都强调优化客户体验:不少平台的“双11”预售从10月24日晚上8点就开始了,付尾款的时间也不再卡到零点;各平台都摒弃了既烧脑又费时的玩法,强调“去套路化”,重在“满减”“打折”;消费者对于超长版的价保服务也表示欢迎,各平台的保价时间从15天延长至27—34天不等。
  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成员丁俊发指出,伴随生活方式的变革,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2023年,个性化、品牌化、体验化、速时化的消费特征愈发明显,电商需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在产品、模式、业态,特别是服务方面进行提升,要研究如何把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双向运作、共同发力。把创新放在第一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价值链,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保健食品 备案制目录渐扩大
  2023年,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时期,减少病毒传播的措施从控制人口流动转变为增强自身免疫力、做好个人健康管理,这也意味着,保健食品行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吴崇明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几年抗“疫”,增强自身免疫力的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2023年,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将出现较大需求,益生菌类、益生元类、维生素类、蛋白质类保健食品将延续热销趋势。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鹤松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有针对性的个人及家庭健康管理需求旺盛,老年健康相关领域存在很大商业机会。监管部门将继续重点打击销售层面的违法违规行为,会销、微商、直播带货等平台的广告宣传预计仍会是高风险地带。
  从长期来看,保健食品备案制范围将逐步扩大、提速。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DHA、酪蛋白磷酸肽+钙、四氢叶酸钙和四氢叶酸,氨基葡萄糖盐、人参、西洋参、灵芝、番茄红素、植物甾醇、菊粉等原料及营养素补充剂有望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保健食品监管将继续完善具体的细则和执行办法。”王鹤松认为,目前,保健食品备案制法规比较健全,但保健食品注册制法规体系尚有欠缺之处,导致保健食品注册基本停滞。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组织制定的《关于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2年版)〉及配套文件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保健食品新功能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有望在2023年落地,保健食品注册将恢复正常。
  在保健食品消费人群年轻化的背景下,健康食品的形态将发生较大变化,兼具安全、方便、有效等优点的保健食品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王鹤松表示,2023年,保健食品标准化建设将进一步推进,药食同源目录有望增补,该类保健食品有望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新茶饮 差异化中寻求突破
  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后,新茶饮市场规模早已突破千亿元。新茶饮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未来,产品及服务的比拼、产品品质管控的改进、强大的供应链将成为新茶饮品牌扩大客户群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手段。
  2022年,新茶饮的价格战如火如荼。一些高端定位品牌相继宣布降价,使得原本就“内卷”的新茶饮行业陷入更为激烈的价格战。一些品牌还宣布将在非一线城市开展事业合伙业务。由于新茶饮在不同的消费档次中已经形成各自的主流消费人群,多个品牌价格和渠道的下探策略,是顺势而为,给市场下沉提供了更多空间,也迎合了消费需求的转变,预计降价和渠道下沉将成为未来新茶饮市场的趋势。
  茶饮市场此前已经历了几次迭代,比如在2012年以前,植脂末、茶粉、果粉等是当时饮品行业的主流原料,而自2012年以来,以鲜奶、芝士、真茶等芝士茶的出现为代表,真正的新茶饮才得以诞生。如今,行业内部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区别于传统茶饮,新茶饮使用天然原材料打造好产品,致力于塑造并传递品牌文化。随着消费者对健康产品需求增大,新茶饮将不断升级产品用料,不论是高品质的牛奶、水果、茶叶,还是一些品牌提倡的植物基新茶饮,用料的品类创新勾勒出新茶饮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2年不乏一些知名头部品牌频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给整个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新茶饮行业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监管将会越来越严,不少品牌的产品品质把控尚有提高空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表示,现制茶饮至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要考虑尽快出台指导性或法律性的规范文件。
  此外,新茶饮品牌挖掘需求的突破口、寻找差异化品牌定位、稳定供应链保证品质是一套必备的“组合拳”。以水果茶为例,新茶饮每日所需水果量大,门店分散,对于产品出品标准化需求又高,需要水果供应行业提出属于新茶饮的“定制解决方案”。目前,已有不少品牌纷纷入局,诸如成立供应链公司、着手布局数字化供应链或自有茶园。未来,新茶饮品牌选择参股产业链上下游,加码供应链创新升级,可为新品持续提供供应链方面完备的支撑,也为规模化后的成本摊薄提供保障。
科技 深刻改变你我生活
  科技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那么,未来将有哪些科技趋势继续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2021年,当一只大猫从东京街头的广告牌上探出头时,全世界都为之兴奋。而2022年,无数观众已经“坐在”虚拟包厢里看完了世界杯。虚实界限越来越模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正在进一步交融。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已经在消费电子市场激发起极大的热情,中外科技公司都迅速进入这个市场。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超高清显示技术的价位越来越低,遍布生活中各个角落的位置探测器以及高清视频内容,都给混合现实科技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在未来,这些技术将成为主流科技。AR眼镜将把现实中相关的信息实时投放给用户,而VR眼镜则可以通过融合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实现深度沉浸的体验。未来,XR互联网将重塑数字应用形态,变革娱乐、社交等场景交互方式,带动配套软硬件、内容生产、游戏娱乐等配套产业链发展。
  技术带来的变化指日可待,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工作将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演变成为一个虚实交融的世界,我们的工作标的、共事伙伴、工作环境、交付成果都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拟的。最终,所谓的工作场所将不再是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物理空间,而是“境随所欲”的工作体验。
  3D打印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超过30年了,如今,3D打印技术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3D打印机价格的下降以及大量开源工具和付费模型的出现,已经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创客”群体。未来,人们将会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工具电子产品、备用零件、医疗设备等各种产品,相信其更加广泛和极致的应用定会突破人们的想象。
  元宇宙可能是2022年最火爆的概念了,各行各业都陆续出现AI智能机器人,跟你进行沟通的客服很可能不是“人”。业内人士预测,未来,随着机器人机动性、灵敏性以及智能程度的提高,人工智能将更大范围地被使用到实现商业服务自动化以及自动化驾驶上。
  传统信息化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可以看到,IT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过去终端、服务器、数据中心和ERP、CRM等应用所组成的传统信息化,进入到由“端-边-云-网-智”新IT技术架构所支撑的数字化、智能化阶段。传统行业基于强大算力的智能化、数字化,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车市 转型升级稳步向前
  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在转型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对挑战的勇气。2023年,虽然市场发展环境存在较大变化,但汽车市场依然让人充满期待。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预测,202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760万辆,同比增长3%。
  事实上,在失去多项利好政策的扶持下,这样的市场预期给波动中的车市注入了信心。众所周知,2023年,持续多年的新能源车国家补贴以及传统燃油车减征购置税优惠政策双双退出市场,而政策的切换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相关车型的购车成本将有所上涨。
  每当汽车市场政策发生变化,汽车市场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情况。在此背景下,业内对2023年车市能否保持正增长这一问题看法不一。然而,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消费信心恢复缓慢、芯片供应紧张、消费透支等,将成为2023年汽车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汽车市场仍处于普及期向普及后期的过渡阶段,新车销售由增量市场逐步转向存量市场。尽管近几年我国车市出现了波动,但由于中国汽车工业产销目前已处于短期调整的尾声,未来车市将保持温和的增长态势。
  稳定的车市表现是汽车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引领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即将正式迈入市场化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新能源车发展历程中迎来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正因如此,2023年新能源车是否会因政策层面变化导致出现一定幅度波动,成为消费市场关心的焦点。中汽协预测,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同时,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扶持下,近年来新能源车市场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而新能源车在短时间内被消费市场所认可,除了政策层面的刺激外,产品质量方面的显著提升也是一大因素。
  经过多年市场沉淀,目前新能源车产品质量相比此前有了全方位的进步。以影响广大消费者购车时的主要参考指标续航里程为例,其实际表现直接影响到车主们的出行半径和使用便捷性。而今,市场上主流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普遍在500公里左右,其中不乏一些车型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续航里程的提升,缓解了消费者心中的“里程焦虑症”。
  2023年是汽车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车市将依然保持自己发展步伐向前迈进。
旅游 迎来高性价比时代
  历经了疫情带来的出行之痛后,2023年,旅游爱好者们将迎来一个高性价比的旅游时代。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显示,国民休闲时间较疫情前大幅提升,202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全年总休闲时长分别为1522.4小时和1511.1小时,比2019年分别增加289.3小时和365小时。
  据记者了解,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与此同时,各地也相继发布旅游业扶持政策。
  对于2023年的旅游市场,有关业内人士根据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积极的预测。
  首先,旅游热度将呈现逐步攀升的趋势。上半年的旅游市场将依然以城市周边的乡村游为主,在低位运行;2023年暑期,国内旅游市场预计开始显著复苏,云南、贵州、新疆等长线旅游将成为热点,但整体旅游市场依然会保持中位运行;2023年冬季,海南、西双版纳的避寒游和吉林、崇礼的滑雪度假游将成为亮点。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认为,现在大体可以看到,待2023年过去6个月时,才是旅游业真正发力的时候。
  其次,国内旅游出行限制取消,国际旅游出行限制放宽,2023年的旅游目的地可选范围将会更大、更广。从2022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不仅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断机制,还缩短了入境人员的集中隔离时间。北京某旅行社负责人张悦对记者说:“预计2023年上半年,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跟团游和自由行将逐渐开团。国内游将更是没有任何限制和障碍,可以实现想走就走的旅行。”
  再次,会出现大量旅游优惠活动。基于各地旅游企业急于“回血”的现状,明年旅游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但对游客来说会是一种红利。记者了解到,近期全国多地近千家A级景区公布了景区优惠让利政策。比如,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全面开放,80%以上实行门票减免或免门票政策;四川阿坝州16家A级景区对特定人群免门票等。
  最后,旅游产品将更加多样化。据了解,近一年来许多旅行社推出了定制游、房车自驾、户外露营、乡村游等更加丰富的旅游服务。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李雪介绍说,休闲需求日渐浓郁,而且国民休闲行为也开始呈现出休闲时间较疫情前大幅增加、休闲半径收缩以及休闲活动丰富多样等特征。张悦说:“人们旅游消费的形式正在改变,原来四五十人的大旅游团不再受关注,人性化的私人定制游越发受到欢迎,小包团、落地自驾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开始走俏。”
楼市 企稳回升有望加速
  不久前,中央经济会议召开,对房地产行业的下一步发展做出重要部署,楼市企稳回升有望加速。会议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稳”是明年楼市的主旋律。房地产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居民生活和财产、宏观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稳定、政府财政、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促进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健康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得房地产在促进2023年经济运行总体回升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记者表示,千方百计推进“保交楼”工作,不仅确保购房者的权益,更是让购房者对市场有良好预期的关键所在。2023年,房地产相关政策或将加大力度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特别是过去为了抑制市场过热的一些限制性政策,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市场情况,就需要适当放松。
  多名业内人士预计,2023年上半年,随着疫情影响得到全面修复,房地产行业企稳回升有望加速,销售、开发、开工等全链条下跌态势将得到有效控制。
  “展望未来,政策支持空间依然较大,除了有效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强化‘保交楼’等供给端支持外,后期政策工具箱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比例、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这是2023年上半年稳增长、防风险的一个主要发力点。
  2023年,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新发展模式的相关工作有望出现实质性进展。新模式或落脚在住房体系建设、租购并举、盘活存量等方面。一是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需并行发展,二是租购并举,保障租房群体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三是盘活存量,健全配套服务,例如加快城市更新,推动物业管理、养老服务发展等。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也认为,2023年,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应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与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前提下,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既要立足当下,缓解行业当期压力,又要放眼长远,以有效措施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培育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基。
普惠金融 助力消费扩容提质
  随着《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的出台,扩大内需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2022年12月23日表示,银保监会正在抓紧研究谋划2023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系列监管政策措施,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此背景下,为消费者提供既“普”又“惠”的金融服务、助力消费扩容提质,成为金融机构2023年的共同行动。记者了解到,招行、工行、交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均加大了消费贷的优惠力度,为激发消费活力提前布局。
  为了便利消费者,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还积极推出了数字人民币消费贷。2022年12月12日,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上线数字人民币发放消费贷业务并成功落地首笔贷款。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法偿性、秒转秒到、免手续费等特点,数字人民币发放消费贷可以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实惠、多样化的贷款资金清结算体验。
  如果说消费贷解决的是消费者有没有钱花的问题,那么,普惠保险则是让消费者可以放心消费。
  近日,银保监会就《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业内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普惠保险包括普惠性质的保险和专属普惠保险两种保障形式。前者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小微企业提供的公平可得、保费较低、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后者则是面向特定人群或特定风险群体开发的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意见稿指出,当前发展重点是要提升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加大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群、特殊职业和新市民等七类特定风险群体的保障力度,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鼓励保险机构为各类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保险保障产品。继续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创新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特点的金融产品,激发重点消费领域活力。继续发挥金融资金在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做好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服务。”郭树清说。
  展望未来,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下一步普惠金融应紧扣共同富裕这一主题,致力于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比如通过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完善养老第三支柱等方向。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桑雪骐、武晓莉、孙燕明、李燕京、王小月、吴博峰、孟刚、孙蔚、聂国春采写)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迎新年】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23 创新·转型·突破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