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争当排头兵 推进高质量
浙江绍兴多举措致力打造质量强市
作者:施本允
图片
图片

图一:绍兴市在八佰伴商场宣贯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图二:绍兴市质量建设领域“好企业好产品好班组”优秀案例发布。
■本报记者 施本允
  质量是塑造国家未来发展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意。作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浙江省绍兴市以质量强市建设为抓手,争做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排头兵,统筹推进“质量强市、质量强县、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四强建设,着力构建质量提升治理网、支撑网、服务网,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获“2021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呈现明显市”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10年获浙江省“腾笼换鸟”考核先进市,规上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79.5%,居全省第二;全市累计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4家、省政府质量质量奖企业7家,均居全省第二;品牌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比重连续3年保持增长。
构建质量强市治理网
  为切实发挥市县两级政府政策引导、标准领跑、数字监管作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构建更为完善的质量治理体系,绍兴市出台《绍兴市质量强市建设十四五规划》《绍兴市先进制造业优质优品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规划布局质量强市建设;出台《绍兴市制造业强市专项政策》,在浙江省首创设立质量管理五星级企业评定、推出“碳足迹”认证试点,首次设立市级标准创新贡献奖,大幅提升对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奖励力度,引领释放质量发展活力,培植绍兴制造竞争新优势。
  同时,着力构建先进标准供给体系,抢占行业质量话语权。据介绍,目前,绍兴市企业已累计参与制(修)订国标标准40项、国家标准1362项、行业标准1981项,制订“浙江制造”先进标准272项,制订绍兴酒、绿色印染、珍珠首饰等团体标准59项,13项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8项标准被认定为国家、省级企业标准“领跑者”。持续开展对标达标行动,制订技术方案60个,全国排名前十,806家实现对标提升。落地建设全国首个产业标准动态雷达项目,助力纺织印染产业规避绿色贸易壁垒。
  以推进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为契机,绍兴市坚持数字赋能、不断迭代质量监管模式。直播电商迅速发展,绍兴市推出浙里直播共富打造全流程直播电商云端治理新模式,打造“优品橱窗”“放心保障”“运营服务”等模块,支持“品字标”“浙江制造”“三品一标”等产品优先入驻,已上链产品信息21239条,入驻生态链企业4240家,建放心直播间328家。打造医疗器械跨区域协同治理应用,成立全国首个医疗器械跨区域监管联盟,实现跨省审批用时从60天缩减到10天,远程“非现场”检查节约时间60%以上。
构筑质量强业支撑网
  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才能构建更为现代高效的质量支撑体系。绍兴市县联动布局建设更为现代高效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建成黄酒、中小轴承、环保设备、有色金属、风机、纺织化学品(筹)等6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制冷配件、淡水珍珠、照明电器、伞件、领带等10个省级质检中心。分级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18项,全面覆盖几何量(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电离辐射十大计量专业领域,并在流量、环境、医疗计量检测技术方面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结合浙江省百个特色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和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绍兴市以项目化方式滚动推进质量技术攻坚。近3年来,已在照明、童装、纺织化纤、伞件、电脑刺绣机、水暖五金、厨具、轴承等15个特色产业实施质量提升项目,实施质量攻关项目29个,解决技术难题583个。其中,柯桥纺织产业积极组织开展《高色牢度涤纶织物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质量攻坚项目,破解了原液着色在纺丝过程中遇到的纺丝组件升压快等难题,帮助企业新增产值1900余万元,创汇100万美元。同时,试点组建全产业链质量提升联盟,比如诸暨袜业组建由省级质检中心、上下游配套企业、第三方技术机构、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袜业产业质量帮扶联盟,解决各类共性、个性“卡脖子”难题30余个,解决企业需求50余项。
  集结质量技术资源,绍兴市建成集成电路、纺织印染、风机、伞件、袜业、厨具、轴承等16个特色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入驻机构154家,累计为5690余家经营主体提供服务10500余次,为企业减免、节约费用1459.67万元。同时,以“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纽带,吸引大院名校专家以线上线下方式入驻,绍兴市16个平台已集结质量专家158人,面向企业提供质量攻坚服务。柯桥纺织印染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等5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杭州海关技术中心合作成立纺织产品全产业链检测中心,引进国家纺织品、丝类商品检测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了从设计研发到产品检测再到出口认证的全产业链质量技术支撑,一站式解决企业需求。
组建质量强企促进网
  小微企业检测设备购置成本高、技术力量弱问题怎么破?绍兴市采取“共享实验室”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在新昌轴承产业开放共享实验室,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应用分析、技术设计、样品检测、发明专利交易等服务,已建成龙头企业共享实验室10个,可开展245个检测对象,1233项项目参数的检验检测,年均为中小企业开放检测3000余批次。针对产业链上下游存在关联的质量技术难题,实施共享质量工程师项目。
  中小微企业品牌意识弱、附加值低问题怎么破?绍兴市采取“雁阵培优”模式,助力全产业企业提升品牌意识。嵊州的厨具产业,积极发挥政府质量奖、品字标浙江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形成“雁阵型”创牌梯队。截至目前,已有12家企业通过“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获得认证证书20张,其中集成灶产品“浙江制造”认证证书占全省2/3以上。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问题怎么破?绍兴市采取“内外兼修”模式,助力全产业链企业强管理破难题。对内,建立首席质量官队伍,与中质协、浙江省质协合作开展首席质量官认证培训,已累计培养首席质量官914名,数量居浙江省第三。对外,集结质量专家,建立质量特派员和质量管家制度,如上虞风机产业组建质量特派员服务队,实施“认证+咨询+检测”同步服务,企业认证时间缩短1/3;嵊州厨具产业邀请省内权威专家做质量管家,帮助企业设计检测实验室,让建设周期缩短40余天,指导检测人员做好产品检测,关键指标热效率从59%提高到69%,远高于国家标准。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争当排头兵 推进高质量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