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5G+AI人形机器人“小姜”在表演舞蹈。
图二:编织了传感器纤维的零能耗智能背心。
图三:陈鸣宇博士操作手术机器人医生端。
图四:数字人名片演示。
■本报记者 武晓莉文/摄
在“5G发展成就展”现场,来自达闼机器人公司的5G+AI人形机器人“小姜”翩翩起舞,柔美的面孔、灵活的手臂、精准的卡点,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展示了面向行业数字化应用的无限可能。
拨通电话,屏幕里显示的是“立体”视频。“就像小时候喜欢的立体动画片。”爱立信展区一位观众对记者说。
一件编织了传感器纤维的零能耗智能背心可以感知压力,并将信号通过蜂窝网络进行传送。但如何给它充电呢?爱立信市场技术人员对记者说,随着技术的迭代,未来只要通过储存周边的光能、电磁辐射甚至是穿衣摩擦所产生的能量,就可以为系统补充能量,而不需要电池。未来,需要连接的设备数量将从数十亿飙升到数万亿,低成本、低功耗乃至完全没有断电之虞的互联传感器将成为必备装置,实时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通信展(PT展)上,与5G相关的新技术、黑科技已经与5G商用需求相呼应,从愿景走向了现实。
在正式商用4年后,经过网络技术、应用开拓、标准演进的积累,5G整体走向成熟,一个引领和满足消费者通信新需求的发展拐点正在到来。
虚与实界限愈发模糊
一进华为展厅,记者就看到了两名身姿曼妙的舞者正在表演敦煌舞。但舞者看上去都被封闭在屏幕框里——这是全息互动技术。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舞者其实都在异地,她们是被远程传送信号到展厅的。在一人多高、数米宽的全息三联舱内,两名舞蹈演员在三屏间自由穿梭,她们脚背的青筋、脸颊的汗珠、舞鞋踏地的阴影、衣服上的褶皱都清晰可见,感觉全息舱内是真人在表演,视觉效果令人震撼。
舞毕,屏幕上出现了3位演奏传统乐器的演员,演奏结束后他们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实时对话互动。观众这才了解到,这些演奏者此刻正在展区外进行实时表演,他们的一举一动通过全息的方式1∶1复刻在展区内的观众眼前。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样打破地域限制、拉近时空距离的大场景全息显示,其内容传输须依赖千兆网络才能实现。
扫描二维码,选择模板、上传照片,输入想说的话、选择人物风格,然后点击一下,便可生成一张数字名片,与普通数字名片不同的是,上面的头像是你自己的数字人分身,可以用你自己的声音说话。这是中国电信展厅的数字人名片演示。
数字设施、数字技术、数字应用、数字终端、数字治理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是本届PT展的重点展示内容,涵盖了从个人消费到工业制造、医疗、教育、能源、交通、农业、金融、文旅等众多领域,丰富的案例和场景,让人感受到信息通信业在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引领数字消费方面发挥的作用。
展会上,中兴、爱立信、科大讯飞等都展出了自己的数字化通信产品,观众会强烈地意识到,虚与实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在全息视频通话、远程医疗与教学、全息舞台与互动营销、数字文旅、传媒娱乐、数字人、元宇宙等方向,巨大的应用前景正在徐徐展开。
网络支撑需求大爆发
一台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正灵活自如地转动机械臂各“关节”,干净利落地对模型进行解剖、分离、缝合等各项手术模拟动作,手术室里却空无一人。这是PT展上的5G+智慧医疗项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手术、5G+AR远程急救展示。现场,机械臂所有钩、曳、旋、顿的动作指令都来自千里外的杭州——浙大邵逸夫医院远程手术中心内,普外科医生陈鸣宇博士操作手术机器人医生端,掌控着北京展区内的机械臂。“视野非常清晰,操作感受不到延迟,控制效果良好。”陈鸣宇博士说。中国电信5G定制网络,高带宽、低时延,操作指令传输和语言传输达毫秒级水平,确保检查和手术精准安全。
不少人会觉得,有随处可见的Wi-Fi就行了,还要5G做什么?今年,是5G正式商用4周年,随着网络的日益完善,人们发现,5G应用需求日益高涨,进入爆发期。
从展会得到的数据看,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已超过273万个,有1.2万个应用主体,融入62%国民经济大类。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及县城城区,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34亿户,户均流量提升360多倍;5G行业虚拟专网户超过1.6万个,港口、医院、矿山等重点场景的加快部署,千行百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等技术能力不断增强,5G终端产品也日益丰富。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5G手机无线CPE、无线路由器、车载终端等5G终端产品已经超过了1160多款。
5G对个人用户和行业赋能的界定也越来越深度融合。
“上海在5G建设导向上更多转向服务体验,去年率先发布了《5G用户感知测试标准》。”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处处长潘焱说,“例如,今年上海市政府有一个实施项目是‘关于住宅小区地下车库停车场信号覆盖’。”由于过去运营商对地下车库覆盖并没有规划,因此,上海的1.3万个住宅小区、4000多个地下车库里,实现了三大运营商覆盖的只有5个小区。
潘焱说,越来越多的车联网应用需要有网络支持,如果没有网络,电动汽车在车库充电时,付停车费扫码时,甚至开车门时,都会遇到困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投诉地下停车库没有信号,特别是住宅小区、商务楼、商店等没有5G信号的问题。
5G能力向5G—A提升
应用想下载就下载,秒速完成;大型游戏随心畅玩不卡顿;不关机、不发烫、不丢失……在中国移动展台,云手机业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将本地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也一并运行在云端,本地的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视频流观看云上运行的实时画面,并通过指令控制云端操作系统,实现端云之间的交互。
对消费者来说,随着网络持续升级、云计算能力提升,终端和应用云端化趋势不断加强,云电脑、云VR、云电视、云路由器等,都是5G典型的C端应用。
“要想让用户在消费应用中充分体验5G优势,就要将5G能力向5G—A提升。”在PT展期间举办的“第四届5G千兆网产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5G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拐点,5G用户数占移动总用户已经超过三成,预计2024年达到一半。
“有人说目前5G已经过剩了,为什么还要做5.5G?为什么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邬贺铨认为,从提升消费者体验上看,有几个原因需要进一步发展5G—A。
面向消费应用场景,VR/AR和车联网能够体现高带宽低时延的需求,但一方面,VR/AR产品成熟性、价格还没有达到想像,车联网可靠性及政策法规限制了市场启动;另一方面,目前在支撑VR/AR和车联网业务中,5G能力不是过剩而是仍嫌不足,5G-A负重而生。
截至今年4月,我国蜂窝连接数中物联网已经占54.1%,“物超人”趋势显著,未来行业应用与智慧城市将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同时轻量级、高密度、宽覆盖、低成本、长寿命成为趋势,5.5G将会在轻量级RedCap和PIoT(无源物联网)等方面发力。
5G发展之初虽然也提出面向工业应用,但面向消费应用的思路主导了系统架构设计,如今,5G仍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应用对大上行带宽、确定性时延、高可靠与精定位等要求,这是5G—A的市场机会。
“针对5G商用发现的问题,面向2025年后的工业与VR/AR等新应用,开发和释放5G网络潜能,5G—A比5G在性能上有数量级提升,目标是万兆体验、千亿连接。”邬贺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