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探析
作者:蔡军 冯云霄 白德奎

■蔡军 冯云霄 白德奎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等决策部署,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构建“信息采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四位一体的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工作体系,发挥风险监测预警作用,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底线。
主要做法
编织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
  一是持续构建“1+9+N”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网络。成立四川省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风评中心)和9个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站,以风评中心为枢纽、风险监测站为支点,融合推进区域及农村消费品风险监测点建设,优化“1+9+N”的安全风险防控监测网,加大质量风险信息归集和整合力度,实现快速收集、评估、处置产品质量风险信息。
  二是创新“4+2”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模式。9个风险监测站每季度开展一次风险排查,制订一份质量监管建议书、一份区域质量通报函、一篇消费提示警示;风评中心每半年制订一份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每年汇总一篇课题研究材料,为研究布置风险监测任务和落实安全风险处置提供支撑。
  三是积极发挥风险检测点“前哨”作用。重点突出农村市场“前沿阵地”,充分调动辖区市场监管所、所属检验检测技术机构、消费者协会等的积极性,发挥风险信息监测点效能,依托“信息收集—分析评估—专家研判—总结汇报”工作模式,及时归集整理本地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
锁定风险采样监测靶向点
  精准选取风险监测产品。召集专家分析、研判所收集的风险信息,并结合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热点舆情、消费者投诉等,选取风险采样监测产品。2023年,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在大量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信息中筛选出了覆盖婴儿用品、学生用品、老年用品、汽车用品、食品接触制品等备受社会关注的风险监测产品23种。
  合理选择风险承检机构。对自愿申报的省内相关检验机构进行分类考核,结合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和以往检验工作质量进行初步筛选,并通过专家对申报机构编撰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进行评定打分,最终择优选定相应的承检机构完成风险采样监测和风险分析报告编制。
  科学评估风险分析结果。承检机构完成风险监测任务及分析报告后,组织专家参照GB/T41007—2021《消费品安全化学危害表征和暴露评估指南》、GB/T40981—2021《消费品安全物理危害风险评估通则》、GB/T41005—2021《消费品安全化学危害风险评估通则》等相关标准对每个风险监测任务的完成情况及选定产品的风险监测状况进行分析、评估,评定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等级,为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和监管建议。
找准产品风险防控风向标
  让消费警示“一眼看懂”。根据风险监测结果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消费者关切为靶向点,着重对产品存在风险、风险来源和造成伤害方式、购买建议和使用建议等内容进行消费预警。按照“产品概述+主要伤害形式+购买建议+使用建议”的表现构架、“图文并茂、形象具体”的表现形式、“让消费者一眼就看懂”的表现理念,将消费提示、警示呈现给广大消费者。
  让风险告知“一针见效”。针对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向生产企业发送风险告知暨质量建议书,将风险结果及时传递至源头,引导相关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消除产品安全隐患。同时要求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调动企业对产品对标达标的积极性,促进该行业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使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让区域通报“有血有肉”。定期将存在一定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监测情况通报相关地区市场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将风险监测结果图表化,并分析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和风险产生的原因,让通报“说话”,着力防范化解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促进产品质量社会共治。
存在的不足
产品风险信息收集模式不成熟
  网络舆情、伤害监测等形式的风险信息收集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信息来源广泛、数据量大、形式多样,使用传统的风险收集机制难以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有效归集分析整理;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安全伤害信息监测点较少,分布不均,尤其是各类医院、大型商超产生的伤害监测信息未能有效纳入到风险监测信息集,使得风险监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全面。
新兴产品采样监测理念不成熟
  将风险监测作为监督抽查的配套机制,延续对产品进行符合性判定的“老模式”,忽视了通过模拟风险实际暴露环境进行监测的新思路。尤其对新兴产品、网红产品未能引入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参与,未能及时针对风险产品、风险因素进行专项攻关和研究,未能形成针对性的风险测试方案,导致部分风险监测结论未能体现产品突出的风险点。
风险监测结果运用机制不成熟
  风险处置反馈优化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主要通过告知书等手段送达经营主体,没有充分考虑到部分经营主体对标准的理解不深、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等情况,无法独自依托“病例”进行技术更新、生产工艺升级,还不能更深层次地解决产品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警示提示内容仅限于选购建议和使用建议,内容较为单一,仅满足了消费者“怎么买”的需要,未满足消费者“买什么好”的诉求。
改进思路
补齐风险信息收集短板
  一是推动建立舆情信息采集平台,提高风险信息收集的速度、广度、深度,在管控成本的情况下,通过编程语言抓取网络信息等手段采集各类网站、社交平台等渠道的产品风险信息,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风险信息归集整理分析的效果。二是推动完善产品伤害信息收集机制,聚焦医院、学校、商场等风险信息密集的场所,广泛设立产品质量安全伤害信息监测点,完善伤害信息采集网络。三是加强各类风险信息协调模式,整合投诉、监管、舆情、伤害监测、召回通报等渠道信息收集成果,针对各类信息渠道特点,在产品分类、风险描述、风险等级判定等方面统一规则,使各渠道收集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归集整理。
优化风险采样监测理念
  拓展监测思路,发挥风险监测探索性、前瞻性特色,大胆创新风险监测方式,强化“事前预防”理念,推动风险监测“端口前移”,向出厂前产品延伸,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场景模拟概念引领。一是借助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优势,调动相关人才加强对产品风险点专项攻关和研究的投入,以各个渠道收集的风险信息为基础,模拟相应的风险场景,提炼形成针对性的风险测试方案;二是积极推广到生产过程中开展风险监测的方法,将风险监测与风险源头紧密结合,让风险监测在最前线运行,提升风险监测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的能力;三是对新兴产品、网红产品加强安全风险监测,及时进行消费提示或警示,更好地满足新兴消费市场的需要。
完善风险监测结果运用机制
  一是继续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等活动,组织有关技术机构、专家学者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着重针对产品当前存在的风险原因进行分析讲解,对企业的标准理解、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出厂检验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有效地促进风险产品消除隐患、不断提升质量水平。二是逐步建立质量信息分享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支付宝小程序等多种途径,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消费指引、风险监测结果查询、消费测评报告获取等功能,这样既可以让消费者放心舒心购买产品,还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单位: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绵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探析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