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贷款营销短信暗藏诈骗陷阱
福建多部门出手治理
作者:张文章
图片
图片

图一:不法分子开发的“顺心借”手机APP界面。
图二:福建省开展首届反诈生活节。
■本报记者 张文章
  “客户您好,我行可提供您一笔298000元周转金,3年内随时取还,如有需要请及时回复”“尊敬的客户您好,由于政策放宽,您在我行可办理498000元,可用于日常消费、生意周转、房屋装修”……近段时间,很多消费者受到贷款营销短信的“狂轰滥炸”。这些信息是真是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玄机?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诈骗短信难识别
  贷款营销短信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依法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以下简称贷款营销机构)开展贷款营销的一个重要推广举措,在推介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中也掺杂着一些冒用贷款营销机构名义发送营销信息、违规搜集使用个人信息、实施网络贷款诈骗等不法内容,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前不久,福州消费者张先生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建设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预授信398000元将于10月30日到期,可用于生活支出,建筑装饰,商业活动,查利率回1,申请回2,拒收回R”,短信发出单位代码为10685793900088878。张先生感觉奇怪,平时建设银行短信发送单位代码多是95533,况且他并没有申请办理建设银行的授信,何来预授信到期之说?带着疑虑,张先生进行了回复,次日他便接到不同号码打来的推荐低息贷款的电话。
  建设银行福州西湖支行大堂客服人员王先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咨询时表示,建设银行发送的短信代码一般都含该行客服电话号码95533,要么是95533,要么是106980095533。上述代码为10685793900088878的短信发送单位肯定不是建设银行,要么是贷款中介,要么是诈骗团伙。消费者如果收到类似短信,最好先拨打银行官方服务热线或到柜台求证,如果有贷款需求可以到银行营业点咨询,通过正规途径办理。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经常收到“106”开头的贷款营销短信,这些营销短信有的是由正规贷款营销机构发送,有的则是由不法中介机构、诈骗团伙发送,很难识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106”开头的贷款营销短信涉嫌夸大、虚假宣传,这些来源不明的贷款营销短信往往带有链接或联系方式,意图将消费者拉入网络贷款诈骗的圈套中。2023年,福建仙游消费者王女士收到一条声称可以快速办理贷款的短信,刚好她有贷款需求,便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进入网址填写资料,结果提示银行卡号输入有误,王女士根据网站提示联系业务员修改,对方要求转账2.5万元作为放款验证资金。随后,王女士找社区民警帮忙核实,派出所了解情况后判断王女士遭遇了电信诈骗。
  2023年年底,福建泉州消费者王先生收到一条虚拟号码发来的“京东金融”短信,内容为“因您记录较好,您的申请资格由38000元升至169800元,点击……”刚好资金紧张的王先生便点击网址链接下载相关APP、绑定银行卡,并申请5万元贷款,结果被告知“账户异常”,需要支付贷款金额的50%作为解冻款项。王先生先后转账2.5万元、4.9万元到客服指定的两个银行账户后,仍未能等来放款,才明白受骗了。据泉州市反诈骗中心介绍,诈骗分子利用有人急需资金的心理,通过电话、短信等平台发布虚假贷款广告,引诱受害人下载山寨APP或登录虚假贷款网站,然后实施诈骗。
  福建省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提醒消费者,实施网络贷款诈骗的公司名头听起来很大,实际点击进入的链接是不法分子提前设置的钓鱼链接;所谓“××贷款集团”“××贷款集团公司”不可能存在,市场监管部门不允许注册此类公司名称;网络贷款诈骗的特点之一就是借贷相对容易,不需要抵押也不查看收入情况,一般提供身份证就可以贷款。当求贷者动心后,不法分子便会利用各种理由要求先收取费用,比如“利息、刷流水、解冻费、保险费、手续费、保证金”等,并针对求贷者的情况,以征信、方便、快捷为由设下陷阱,在借贷过程中显示银行卡信息有误,也是暗箱操作的结果。消费者切勿轻信电话、短信等形式的贷款小广告,不交任何保证金、手续费等,不提供银行卡密码、动态验证码等,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报警。
“低息免费”是噱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贷款营销短信的来源简单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网贷诈骗信息,来自基础电信企业或者伪基站;一种是贷款营销机构的商业营销,基本来自基础电信企业。短信营销成本相对低,而成功率和性价比较高,群发短信就是贷款营销机构开拓新客户的一个渠道来源。然而,频频发送商业性质的贷款营销短信存在扰民问题,“特殊渠道低息贷款”“无抵押无担保”等个别违规营销信息涉嫌误导,结果是消费者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等。
  此外,在贷款产品营销中,还存在息费不透明、虚假宣传、莫名收费等类似“套路贷”的现象。有些非法中介、小贷公司打着大额贷款、快速贷款、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等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这些诱人条件的背后是强制捆绑搭售、误导销售、“砍头息”等套路,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前不久,厦门市公安局通报了一起网络强制放贷案。2023年2月,厦门市翔安区居民杨先生收到一条“顺心借”贷款APP的短信,内容声称可申请大额贷款。杨先生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下载安装了“顺心借”APP填写信息,尚未申贷银行卡就收到2600元。杨先生查询发现,显示其借款4000元,“砍头息”后实际到账2600元,且须在6天内以35%的周利率还清本金和利息。杨先生报案后,经厦门市公安局调查,一个涵盖软件开发、短信引流、高利放贷、电话短信催收的全链条网络强制放贷涉恶犯罪团伙渐渐浮出水面。至通报时,警方已冻结涉案金额超600余万元。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指出,贷款陷阱主要有3类:第一类是假冒银行名义发布办理贷款的广告信息,非法中介冒充“某某银行”“某某银行贷款中心”等名义发布贷款广告,或者向消费者推送贷款额度,声称“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走内部流程办贷款”等,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但此类中介机构与银行并无关联。第二类是骗取高额手续费,非法中介常以“低价手续费”“百分百获得贷款”等幌子吸引消费者,在借款人从银行获得贷款后,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伪造“流水”。一旦转账,这笔资金大多就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且维权困难。第三类是提供名不副实的中介服务,非法中介往往瞄准对贷款业务、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问题的消费者下手,提供所谓的“优惠贷款”“迅速放款”服务,从中抽取极高的费用,有些不法中介根本不顾消费者偿还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种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有的贷款产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但不法中介仍要再收取一笔高额费用。
远离不法“套路贷”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辖区贷款营销短信行为、深入推进不法贷款中介治理,1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福建监管局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通信管理局印发《关于规范辖区贷款营销短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合力规范辖区短信营销贷款行为,切实压缩不法贷款中介生存空间。
  《通知》明确对贷款营销短信提出资质要求。贷款营销机构开展短信营销的内容不得超过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许可的金融业务范围。短信营销是贷款营销机构宣传的重要环节,各类信息发布平台非经贷款营销机构授权,不得开展短信营销贷款宣传。基础电信企业为贷款营销机构或其授权单位提供短信服务前,需审查营销机构金融业务许可证或持牌金融机构相关授权文件。
  《通知》要求建立贷款营销短信号码白名单及联络员机制;要求贷款营销机构补强制度短板,建立短信营销合规管理机制,建立合作机构营销管理规范、短信营销贷款监测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等。同时,为了保障合法短信营销业务正常开展,《通知》也明确金融管理部门和通信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关申诉救济工作机制。
  针对不法贷款机构违法违规现象,福建金融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要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套路,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警惕营销中掩饰风险、隐瞒息费等行为,不要仅因为“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宣传套路而轻率购买不了解、不必要的金融产品;应从正规机构、规范渠道,根据自身需求和消费能力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合理合规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树立诚信意识,不违规将分期、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用贷款用于理财、投资、购房、还贷等非消费领域,避免“以贷养贷”“以卡养卡”;远离打着“创业”“求职”“美容”等名目的“校园贷”、不法“套路贷”等的侵害。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贷款营销短信暗藏诈骗陷阱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