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南佐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用计量砝码检测商户的电子秤。
■本报记者 李建 文/摄
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乡村大集何以经久不衰,一个泥土气息十足的农村销售市场,在超市林立、网购便捷的今天靠什么赢得火爆的人气?新春来临之际,《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来到河北南佐古镇,走进市场监管第一线,感受市场监管与服务如何助力“太行第一集”在新时代焕发原生态吸引力。
“太行第一集”
原生态聚人气
南佐大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部20多公里的元氏县南佐镇东南街村。2月5日上午9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从南佐古镇的牌楼下挤进人群熙攘的集市里时,空气中弥散着羊杂汤、油炸糕、糖炒栗子等美食的香气,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记者边走边看边询问,只见这里有核桃、大枣、蘑菇等新鲜山货,也有蔓菁、洋姜、大葱等沾着泥土的蔬菜;有晒干的白萝卜丝、手工挂面、酸枣面等当地特色食品,也有荆条编的背篓、高粱秆做的盖帘、手工纳的布鞋……品种繁多的原生态乡土特产,不仅招揽了四里八乡的村民,还吸引了不少从石家庄市区赶来的客人们。
68岁的夏二银家住南佐镇西边的齐范村,他从17岁开始就砍荆条编背篓赶集售卖。夏二银说,如今荆条编的背篓不再只是村里人做农活的工具,还是一些人眼中的稀罕物件儿。既要结实耐用,更要小巧好看。凭着这份心思和巧劲儿,他平均每个集能卖20来个背篓,销路比过去还要好。
从卖干菜的大妈手里刚接过找回的零钱,石家庄市桥西区市民刘敏就兴冲冲地和丈夫车先生商量着回家如何用干白菜炖肉,如何用白萝卜丝包饺子。55岁的刘大姐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乡民们卖的干菜不仅货真价实,还能让自己找回久违的童年味道。
南佐镇东南街村党支部书记李豪告诉记者,南佐大集是石家庄西部山区山货和农副特产的重要销售市场,素有“太行第一集”的名号。文献记载,南佐大集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农历逢一逢六开集,这里曾是“东出华北平原,西进太行山区”的交通要道,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甚至外地、外省的摊贩和群众都知晓此地。
看见“主事人”
消费更放心
八元一斤的手工茶面、二十元一双的布鞋等货品质量有没有保障?排着长队的小吃摊上,热气腾腾的大锅熬菜、饸饹面等美食安不安全?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人群里“挪”了半个多小时,几次电话沟通,才找到正在副食调料摊位前巡查的元氏县市场监管局南佐市场监管所所长杨瑞杰。杨瑞杰边和记者打招呼,边把手里的一枚500克标准计量砝码放到旁边摊位的电子秤上,看秤准不准,卖出去的花椒大料够不够斤两。
位于大集核心地段的小广场西隅,市场便民点简易房顶的电子显示屏上,“公平秤”三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杨瑞杰告诉记者,在赶集的群众眼里,简易房外长桌上的公平秤,就好比监督诚信交易的“定盘星”,简易房里的市场监管人员,就是消费纠纷发生后讲公道、评判对错的“主事人”。所以,每逢大集,他和所里的7名同事都会按照分工,或到简易房值班,或到大集重点摊位巡查。
杨瑞杰告诉记者,整个南佐大集70%左右的摊位卖的都是农户自家种植、养殖或制作的产品,其余的则是从外地大型批发市场进货的副食、大棚蔬菜和服装玩具等。如何让群众放心消费,市场监管所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所有摊位纳入常态化、规范化监管,同时通过定期抽查和随机抽检等方式,对集市商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同时,结合巡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商户们规范经营、诚信经营。
增强大集人气
助力乡村振兴
与普通的乡间大集不同,南佐大集上随处可见手持自拍杆或手机云台的自媒体人。在市场便民点附近的小广场上,记者还偶遇了正在直播的央视财经频道的媒体同行。原来,2022年1月,一条逛南佐大集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爆火,谋划乡村振兴新思路的李豪敏锐地抓住这个热点,召集村干部和村民拍摄短视频宣传大集,吸引年轻人来打卡直播。传统风俗与网络平台的互动,南佐大集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如何围绕监管做服务,把南佐大集的招牌擦得更亮。南佐市场监管所与东南街村党支部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谋划着如何申请注册“南佐大集”商标,将本地初级农产品转变成标准化、品牌化的商品,逐步实现优质优价,让南佐大集“走出去”,把集市的人气和流量转化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增长点。
临近中午,街头美食摊点的香气愈发醇厚,记者走进东南街村党支部领办、市场监管所支持指导的南佐大集农产品线下实体店,印有南佐大集统一标识的手工挂面、手工粉条、酒曲馒头、荞面饸饹等琳琅满目的乡土产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杨瑞杰告诉记者,这里还将是南佐大集的电商直播间。目前,村里正与主播洽谈合作,未来,一幕幕传统与新潮碰撞更激烈、互动更鲜活的新场景,将在这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