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游客排队购买各种京味小吃。
图二:同日升粮行的售货员给顾客打芝麻酱。
■本报记者 桑雪骐 文/摄
说起京味儿,人们首先会想起大栅栏、琉璃厂、天桥……其实,位于北京东直门内大街与雍和宫大街交会处的北新桥,近几年也逐渐发展成了满载京味儿的著名街区。2月12日农历大年初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前往北新桥寻找京味儿。
以前的北新桥,有一座小小的汉白玉旱桥,后来由于城市拓展,桥没有了,地名却保留了下来。十字路口南北分别是东四北大街和雍和宫大街,东边则是北京有名的美食街——簋街。
中午12点30分左右,从东四北大街南口往北,记者远远地看到一家店铺的窗口前排起了长队。古色古香的灰墙衬得窗口上方悬挂的大红灯笼愈发鲜艳。从窗口离开的人,手里都举着一个绿色的火炬冰淇淋。“大冬天的,为什么都吃冰淇淋?”记者好奇地向前凑过去。
在店门口,两位刚刚买到冰淇淋的姑娘正举着手中的冰淇淋拍照。“好吃吗?”记者问。“不知道,还没吃,网红冰淇淋,我买的是抹茶口味,她买的是花茶口味,先拍照发个朋友圈打卡。”其中一位姑娘笑呵呵地回答。
进入店铺,记者被红彤彤金灿灿的新春喜气包围了。店堂前部是摆满各种红色新年礼盒的展台,后部则是古色古香的柜台。穿着绿色工作服的服务员告诉记者,这里挨着雍和宫,离正在办庙会的地坛也不算远,所以春节期间客流一直不少。“不过,最忙的还是卖冰淇淋的。”服务员笑着说。
记者顺着东四北大街往北走,发现周围的人流越来越密集,到了北新桥路口,看到用于交通管制的红白相间的锥桶和告示牌。原来,路口北面的雍和宫大街改成了临时的步行街。
路口的东北角,一家餐馆的外卖窗口前也排起了长龙。这家餐馆经营清真老北京涮肉,外卖窗口除了销售酱羊肚、炸素丸子等传统酱货和炸货,还卖红豆卷、自来红月饼等京味小吃。排在队伍中间的一位花白头发的女士一边向橱窗里看,一边操着一口江浙口音问前面排队的人,什么好吃,什么最有北京特色。“到了北京,就应该尝尝各种小吃。”她说。
雍和宫大街一家炸酱面店门前也排起了长队。记者挤到炸酱面店门口,发现这是一个纵深窄长的店堂。门口胖胖的,穿着灰底点缀粉白花外套,戴着咖啡色帽子的老板娘正拿着手机叫号。“这一天能叫多少号?”记者问。“那谁记得,号排得太长,我就给清空了重新排。反正早上9点30分开门,晚上9点关门,一天总不闲着。”老板娘告诉记者,店里面有六七十个餐位,上菜快,所以翻台也快,但是一到节假日就会排队。“这是旅游区嘛!”老板娘说。
炸酱面店再往北,就到了有名的网红粮店——同日升粮行。在寸土寸金的雍和宫大街上,同日升粮行仍然销售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油盐酱醋、米面杂粮,还有芝麻酱。不大的粮行,顾客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店铺南北两边的货架上,摆着瓶装和袋装的酱油醋、米面等,中间则是各种散装杂粮、调料。一位正在挑杂粮的阿姨告诉记者,店虽然不大,但是东西全,质量也好。“你看这瓶子里的调料,陈皮、甘草什么都有,而且需要多少买多少,多方便。”阿姨说。
粮行最里面就是芝麻酱销售区。一瓶一瓶预先装好的芝麻酱高高地摞着,旁边的标签上写着“芝麻酱20元/瓶”。一位姑娘正在打电话和家人估算要买多少瓶芝麻酱。“大姨家两瓶,二姨家两瓶……”姑娘告诉记者,家里人都好这一口,所以每次都买好多瓶,等吃得差不多了,她就来跑一趟,把大家要的都带回去。
这里的芝麻酱不仅有瓶装的,还有散装的。出门前,记者在背包里装上了一个洗干净的玻璃瓶子,找到儿时记忆中熟悉的大桶,向旁边的男售货员递上瓶子,“来一瓶!”“二八的还是纯的?”“二八的。”问清记者的需要,售货员给瓶子称了重,就到大桶边上,大勺子一探一卷一翻,芝麻酱就准确地落进瓶子,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芝麻酱一滴都没漏出来。记者举着手机录像,售货员对此似乎习以为常,眼皮甚至都没有抬一下。“颇有小时候国营粮店售货员的范儿。”记者心里想着。
记者从店里走出来,雍和宫大街仍然人流熙攘,明亮的阳光晒在身上暖暖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