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化妆品:多方参与齐发力 “美丽经济”真提气
作者:孟刚
图片

图:化妆品市场热度居高不下。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孟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化妆品零售额达4142亿元,同 比 增 长5.1%。在化妆品零售额不断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化妆品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这背后,离不开监管部门通过颁布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严查违法行为,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乐享高品质消费。
行业不断创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消费者对创新抱有期待。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行业发展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43.6%的消费者认为国产传统品牌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推出新产品;在产品与营销上同时进行转型创新,是传统品牌取得再增长的关键。
  2023年以来,在消费供给端,化妆品行业特别是国产品牌通过不断追求创新、研发新技术,从包装、品类、功效再到生产工艺、原料创新,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化妆品10强企业共申请了约39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78项,占总申请数的70%;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分别为81项、38项,占总申请数的比例分别为20%、10%。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国际头部美妆企业的研发费用率主要集中在1.5%至3.5%之间,而一些国产品牌的研发费用率已连续多年超过4%,并逐年稳步增长。
  企业还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赋能化妆品行业,特别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被应用于化妆品产品展示和购物体验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以AI试妆、拍照测试为代表的“数字时尚”,在虚拟环境中尝试不同的妆容效果。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研发新原料。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公布4种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信息,如
β-烟酰胺单核苷酸、两色金鸡菊提取物等。据了解,2009年至2019年间,全国仅有4个化妆品原料通过了新原料备案并获批上市,而过去一年,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3日,我国化妆品新原料累计备案数已达60个。其中,国产原料占43个,类型包括生物合成原料、植物提取物等,由33家本土企业研发,除龙头企业外,还包含不少新锐企业。为激励和规范企业新原料研发,2023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化妆品新原料鼓励创新和规范管理有关事宜的公告》,进一步规范新原料研发管理、新原料注册人备案人责任等。
  此外,细胞生物学、生物酶、生物发酵技术等关键词也成为2023年度热点话题,合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始被运用到护肤品中,主打“生物+护肤”的成分功效成为新热点,比如重组胶原蛋白产品2023年销售额增长迅速。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主任董银卯认为,《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化妆品”,给出了科学探索特色植物资源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方向,产品应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开发产品时需要围绕相关需求进行。他认为,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和创新需要紧跟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的指导,包括新原料、新方法、新人群和新功效等方面。
多部法规落地
  2023年以来,多部化妆品行业新法规落地实施,对牙膏、儿童化妆品、化妆品功效、化妆品标签、化妆品原料及安全等作出明确规定,从源头把关,提高准入门槛,推动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3月16日,《牙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布,牙膏从此全面参照普通化妆品监管体系进行管理。《办法》规定牙膏实行备案管理,牙膏备案人对牙膏的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责,进一步规范牙膏的功效管理和标签要求,并明确了应当标注和禁止标注的内容,规范了功效宣称范围及用语。同年9月2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牙膏监管法规和简化已上市牙膏备案资料要求等有关事宜的公告》,对已上市产品实行简化备案,明确《办法》过渡期和过渡方案。同年11月2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牙膏备案资料管理规定》,从产品配方、功效宣称、销售包装、标签等方面,对牙膏备案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为《办法》实施提供配套制度支撑。
  2023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网络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中提出,进一步强化化妆品网络经营监管工作,规范化妆品网络经营行为,保证化妆品质量安全,包括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应当披露与注册或者备案资料一致的化妆品标签、功效宣称资料等。监管对象包括化妆品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以及通过自建网站或其他网络服务经营化妆品的电子商务经营者。
  2023年8月31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在《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等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儿童化妆品配方标签、安全评估资料等各项资料的技术要求,儿童化妆品安全“红线”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化妆品行业过度包装问题也一直是监管的重点。2021年8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GB 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为企业和市场设置了两年过渡期。新标准明确要求,化妆品包装不得超过4层,且除直接与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20%,包装间隙率在25%以下。
  天津市日用化学品协会秘书处主任董欣认为,化妆品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行业正朝着规范、创新、健康的方向发展。
  东方美谷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袁飞认为,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产业长远健康发展。技术的迭代升级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将淘汰部分不规范企业,加强监管对于行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加大执法力度
  化妆品作为日常消费品,其质量安全与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过去一年,监管部门不断加强执法力度,通过严查违法行为,规范行业发展,为消费者把关和排雷,市场环境净化效果明显。
  化妆品抽检被视为化妆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加强化妆品监管工作的关键环节。抽检有助于及时发现化妆品安全风险,依法查处化妆品违法行为,对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记者梳理发现,自2023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共发布了20多期抽检结果,累计超过380批次化妆品因抽检不合格被通告。抽检不合格产品的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标签标识、防腐剂、禁限用组分、抗感染类药物、激素等。在这些化妆品抽检通报中,包括染发类产品、洗发护发和清洁沐浴类产品、面膜类产品、防晒类产品等。
  在加强抽检的同时,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始终保持严惩重处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公布化妆品制假售假典型案例等。2023年11月20日,国家药监局通报7起化妆品违法案件信息,违法情形涉及未经许可生产化妆品、使用禁用原料生产化妆品等。国家药监局还创新探索开展了化妆品境外非现场检查。与此同时,各地化妆品监管部门自2023年6月全面开展“一号多用”违法产品专项检查,全面净化化妆品市场环境。如江西省药监局清理化妆品“一号多用”违法产品共计5730件,责令整改企业达669家,查处案件79起。
  市场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打击化妆品假冒伪劣等行业乱象。2023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公布了化妆品制假售假典型案例,比如吉林省长春市成功打掉一个在某直播平台上销售假冒化妆品的犯罪团伙,涉案金额达1500余万元;浙江省德清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捣毁一处日化产品制假售假窝点,涉案金额超500万元。
  为了打击假冒化妆品,不少企业建立了专门的品牌保护部门,与执法机关合作打击假冒侵权活动,提醒消费者认准官方渠道。自2023年以来,已有至少25个美妆品牌发布了打假相关声明公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从发展的动力来看,扩容、提质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而打击侵权假冒、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促进消费提质增效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洋对记者表示,我国化妆品监管政策持续释放利好,法治保障更加坚实有力,未来,我国化妆品市场空间依然广阔,化妆品产业充满无限可能。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化妆品:多方参与齐发力 “美丽经济”真提气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