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贵州省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
超八成“种草”消费者遭遇虚假宣传
作者:刘文新

■本报记者 刘文新
  “种草”是网络流行语,指给潜在的消费者推荐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促其购买,类似于“推荐”“分享”。为了解“种草”消费现状、推进新兴消费业态健康发展,贵州省消费者协会日前开展了“种草”消费调查。结果显示,51.11%的受访者购物习惯被大数据捕捉,被精准推荐商品或服务;80.62%的受访者遇到过虚假宣传信息。
25岁以上消费者热衷“种草”
  记者了解到,本次调查主要以线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40岁以上的受访者有472人,占比45.52%;31岁至40岁的受访者有283人,占比27.29%;25岁至30岁的受访者有167人,占比16.1%;18岁至24岁的受访者有58人,占比5.59%;18岁以下的受访者有57人,占比5.5%。从受访者年龄占比可以看出当前“种草”消费人群集中在25岁以上。
  调查显示,月收入或者生活费在5000元以上的受访者占比37.51%;3000元至5000元的受访者占比32.98%;2000元至3000元的受访者占比15.04%;1000元至2000元的受访者占比9.06%;不足1000元的受访者占比5.4%。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受访者接触“种草”等新型消费的概率较高。
  受访者通过短视频平台接收到的“种草”信息最多,占比66.35%;通过购物类APP接收到的“种草”信息次之,占比54.48%;通过搜索引擎接收到的“种草”信息和直接通过小红书等“种草”平台接收“种草”信息的数量相当,前者占比35.78%,后者占比35.2%。调查显示,“种草”信息很容易通过消费者日常消费模式进行传播。
消费习惯被大数据捕捉
  “种草”消费中,服装鞋包类消费排第一,占比62.97%;餐饮住宿类消费排第二,占比48.31%;护肤化妆品类消费排第三,占比36.35%。其他依次是文化娱乐类、其他类和旅游出行类。
  调查显示,有51.11%的受访者消费习惯被大数据捕捉,被精准推荐商品或服务;25.94%的受访者能快速获取商品或服务信息,15.81%的受访者收到过网络平台自动推送的消费信息,7.14%的受访者收到过明星或网红对商品所做的推荐信息。
  6.46%的受访者总是遇到虚假宣传推送的商品或服务信息,19.48%的受访者经常遇到虚假信息,54.68%的受访者偶尔遇到虚假信息。综上,80.62%的受访者遇到过虚假信息,只有19.38%的受访者从未遇到过虚假信息。
缺少主动识别广告意识
  面对“种草”信息,69.14%的受访者出现过冲动消费情况,其中,6.46%的受访者总是冲动消费,14.18%的受访者经常冲动消费,48.51%的受访者偶尔冲动消费。
  2023年5月1日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字样。此次调查显示,50.34%的受访者没有特别留意“种草”信息中的“广告”字样,没有主动识别广告意识。22.28%的受访者能明显看到“广告”字样,16.49%的受访者表示“种草”信息未显著标明“广告”字样,10.9%的受访者表示未在“种草”信息中看到“广告”字样。
  当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货不对板时,58.15%的受访者选择与商家进行协商,17.94%的受访者会向“种草”发布平台进行反映,17.55%的受访者会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6.36%的受访者会将“种草”发布者列为投诉对象。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超八成“种草”消费者遭遇虚假宣传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