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晓莉 桑雪骐 李燕京 孙蔚 聂国春 孟刚 吴博峰 王小月
编者按 2025年的消费市场,在政策引导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质量,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这一年,消费市场将迎来全面升级,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消费新趋势,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交融。平台经济在规范中前行,零售业回归服务本质,5G技术规模化应用推动万物智联;车市自主品牌多维发展,引领智能出行新风尚;旅游市场产品供给多元,生活服务迈入转型升级新纪元……2025年,各行各业将在变革中寻求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并拥抱这场消费领域的华丽变革。
数字消费:权益保护迎新升级
早上吃完外卖出门,扫码骑了共享单车;戴着耳机听着数字音乐,到单位连接了微信文件传输继续昨天的工作;中午在网上抢了演唱会门票,下班在网上订了座去聚餐……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数字消费已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也对数字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字消费者权益保护蓝皮书(2024年)》(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我国网民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7.5%,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庞大的网民数量奠定了数字消费规模市场优势,网上零售增长带动消费规模扩大,上半年增长9.8%,实物网上零售额占零售总额超四分之一。
《蓝皮书》相关起草人对记者说,数字消费发展势头强劲,正在成为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转型升级的一把“金钥匙”。加强数字消费者权益保护,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激发消费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指出,过去一年里,数字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认可度显著提升。一系列“细而新”的法规文件相继出台,经营者的售后服务政策持续升级,自律行动不断走深走实。同时,“一老一小”的权益保护更受重视。在数字适老化改造方面,科技手段被用于防范老年人诈骗,“银发族”的数字素养也得以提升。此外,针对未成年人的数字消费环境也得到了有效净化,防数字成瘾的措施不断升级。
《蓝皮书》指出,新的一年,要着力关注数字消费者权益保护三大热点:一是应顺应技术创新发展的人工智能应用与权益保护,通过科学使用数据和算法、提升供需适配性合理引导期待、深入应对复杂链条侵权风险;二是适配消费形态演化的线上线下融合权益保护,强化线上线下融合消费的宣传一致性、不同渠道的连接性、传统消费机制的兜底性,实现跨域交互消费的高效联动保护;三是满足消费者对于感知提升的价值增量需求,通过主动服务、持续创新和技术赋能,不断推进数字消费者权益保护更优感知稳步提升。
平台经济:规范发展指明方向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这为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我国网上零售市场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全国网上零售额140308亿元,同比增长7.4%。同时,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稳定保持在较高数值,2024年1月至11月这一数值为26.7%。
鉴于平台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消费中的重要作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增加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调查内容。结果显示,以无店铺为代表的零售新业态在快速发展,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了137%,成为零售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种类;网上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零售行业表现亮眼,营业收入增长达到186%。
然而,在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大数据杀熟、强制“二选一”、侵犯用户隐私、垄断加价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2024年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统筹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消费互联网平台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2024年以来,《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网络交易执法协查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发布实施,为推动平台企业规范经营和有序竞争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杨宜勇认为,扎实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一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增强平台经济领域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二要完善中观市场监管治理体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制度,推动平台企业规范经营、有序竞争、提升质量;三要推动微观企业自主合规;四要加强多元协同治理;五要加大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发展。鼓励平台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楼市: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2024年出台的一系列楼市政策促进住房消费需求增长,为2025年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年12月24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楼市发展的方向。会议要求,2025年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为刺激房地产市场,政府出台了多项举措,包括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地方专项债用来回收闲置土地及存量房,新一轮的城中村改造并采用货币化安置的方式,同时对白名单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业内专家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意味着建筑业将迎来较大的改革。今年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等工作会加码。
尤其在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方面,要求以更高质量的制度供给,激发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强大活力,整体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以标准提升引领建筑产业升级。同时,更大范围推广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2025年实现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目标,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据记者了解,各地政府持续关注好房子建设的需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比如,2024年11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高品质商品住宅设计导则(试行)》,针对此前市场反映较多的隔音问题落实了明确的规范内容。2024年11月,青岛市发布了《青岛市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及规划指标计算技术细则(2024版)》,从城市空间品质、建筑品质两个方面落实了优惠政策。举例来说,允许阳台在(开敞或封闭)进深不超过2.1米的时候,均按投影面积1/2计容。
一系列利好政策下,2025年全国各地将在供地、建筑规划设计等方面持续优化政策,助力好房子的建设。各类房企更是立足于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向好发展态势,以及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新要求,通过增大得房率、优化空间布局等措施,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实用性,更好助力高品质居住需求释放。
车市:自主品牌多维蓄力向新而行
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近1800万辆,同比增长超两成,市场占有率突破65%,创历史新高。
为进一步顺应消费市场需求变化,自主品牌纷纷全面深化研发、生态等领域布局,加强合作创新发展。研发方面,多家自主品牌围绕“低能耗、高品质”新能源技术矩阵,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巩固电动化车型竞争力的基础上,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上持续深耕,将其视为实现绿色出行的关键路径。
针对消费市场对车辆安全性的高度关注,国产电池企业采用电池到底盘一体化技术,凭借120km/h超高速中心柱碰不起火、不爆炸、无扩散的表现,实现全场景守护,保障消费者的用车安全。同时,新能源车的发展需要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解决材料成本和整车集成等问题,有序推进固态电池研发应用,实现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持续提升。
2024年,自主品牌推出多款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其中动态智能驾驶系统凭借全场景感知能力和精准决策机制,已率先应用于多款量产车型之上。在整车架构创新方面,部分自主品牌推出全新一代超轻量化平台,整车减重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性能与能耗的兼顾。
2025年,打开未来汽车的想象空间,飞行汽车是不容忽视的角色。业内普遍认为,飞行汽车是满足城市立体交通发展需要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要素,其在技术和产业链上需要航空和汽车行业大力支撑。
飞行汽车将传统的二维交通拓展为三维立体交通,是颠覆性技术应用的主要载体和场景,成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车企竞相追逐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多家自主品牌加速布局,发布了飞行汽车产品并投资了相关技术。随着技术进步和车企加入,飞行汽车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期待为出行带来革命性变革。
2025年,纵观目前自主品牌发展,在从主打性价比向主打质价比的转型过程中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产品综合竞争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预见,随着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自主品牌有望以更加实在的品质赢得更多消费者。
旅游:产品供给多元绽放
从近期哈尔滨又迎来南方小游客的千里奔赴,到影视剧《狂飙》《我的阿勒泰》播出,再到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对地方旅游的影响……当前各地持续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旅游热点接连不断,充分显示出我国旅游业的潜力与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使得全息影像、增强现实、数字影音、“5G+ 8K”等技术与文旅行业的融合日益加深。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中国旅游业正在经历转型,从依赖资源和要素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向以产品开发和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这意味着旅游企业要不断深化文化创新与旅游发展的融合,加速构建一个艺术融入旅游、旅游提升艺术的新发展模式。
科技已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近年来,文旅行业积极采用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开发数字文博、舞台演艺、旅游服务等项目,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场景和新体验。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求通过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发掘内需潜力,加快产业融合升级,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旅游发展效能,完善旅游治理能力。
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黄斌认为,发展智慧旅游,设施升级是基础。要利用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和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通过5G“信号升格”等专项行动,更好地为视频传输、无人驾驶等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治理模式提供支撑;通过旅游应急指挥中心、智能闸机、景区智慧屏等改造升级,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导师柏文喜认为,为了迎合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文旅行业正致力于实现旅游体验的场景化、服务的沉浸感、科技的互动体验以及消费的多元化。这些努力将促进文化和旅游实体经济与消费场景的紧密结合,进而推动文旅产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
零售业:用心服务回归本质
经济增长,消费是第一拉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凸显了扩内需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实体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其转型升级不仅关乎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实体零售业由于其自身特性,决策过程高度依赖经验,导致效率低下、用户体验欠佳。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深入推进实体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行业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通过全链路的数字化改造,零售企业能够实现商品管理决策、智能陈列、软硬件一体化门店作业以及智能应急履约等技术的应用,从而大幅提升商品流转效率与用户体验。
当数字化成为整个零售业标配时,如何回归商业本质,以消费者为中心,为顾客提供好商品、好服务成为整个行业亟待思考的问题。由此,各大零售企业也纷纷开始“老树开新花”的探索。
回首2024年的零售业,不得不提的就是胖东来“帮扶”各大商超进行调改。胖东来凭借特色自营产品、细致入微的服务、人性化的组织管理,打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零售业的标杆。
2024年以来,永辉超市、步步高等上市商超,通过胖东来帮扶和自主学习胖东来两种模式,加速调改步伐,调改后的门店客流和销售额显著提升,成为消费者体验线下消费的热门打卡地。商超的转型实践,给一度被电商平台冲击、会员制超市挤压的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源头活水,也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场零售革命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商业生态成为整个行业为之努力的方向,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商品和优质服务体验,打造温馨舒适的消费新场景。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商业模式上的调整,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革命。
新年伊始,不妨和家人朋友走进线下卖场,试着去体验实体零售赋予的情绪价值吧。
生活服务:迈入数字化转型升级新纪元
2024年,理发、洗衣、家政、维修等生活服务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服务企业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推出了一系列集在线预约、服务评价、售后服务跟踪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方案。从服务品质的显著提升到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的全面覆盖,生活服务行业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高效、贴心的全新消费新体验。
在洗衣服务领域,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了智能化调度系统与AI图像识别智能分拣系统。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洗护效率,更确保了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消费者通过手机APP便捷下单,即可实时追踪订单状态,无须长时间等待,即可享受高品质、便捷的洗护服务。
上门家庭维修服务领域同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针对以往维修项目繁杂、维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24年的整个行业实现了标准化、流程化的华丽转身。消费者可通过企业官网或APP提交维修申请,系统智能分配最近的维修师傅上门服务。在维修过程中,系统实时跟踪服务进度,维修完成后会有满意度追踪,确保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提升。
数字化不仅推动了服务行业的转型,还重塑了企业的运营模式。通过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管理手段,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捕捉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在家政服务领域,以往消费者寻找靠谱家政人员如同大海捞针,相关人员服务质量更是参差不齐。而在2024年,家政服务机构纷纷搭建线上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精细化匹配。平台根据消费者家庭面积、所需服务类型、期望服务时间等多维度信息,迅速筛选出最符合要求的家政人员。服务完成后,消费者还能即时在平台上进行评价反馈,推动家政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更大限度地实现消费无忧。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生活服务业企业开始更加注重提供精细化和定制化的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这场变革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为生活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用卡:差异化服务谋求新出路
“年初注销了花呗,年底打算再注销几张信用卡。”看着2024年11月份的信用卡账单,江苏消费者小艾决定改掉提前消费的习惯。
有着同样想法的持卡用户不在少数,有些开始对信用卡断舍离。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11月22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支付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49亿张,较一季度的7.6亿张减少1100万张,环比下降1.53%。这已是开立信用卡连续第七个季度持续下降。
除了持卡量减少,信用卡的交易额也在下降。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末、第二季度末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分别为8.54万亿元、8.53万亿元,环比分别下降1.74%、0.09%。六大国有银行披露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除农行外,其余5家银行信用卡消费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记者注意到,不仅信用卡,一些无意间在网络平台开通了月付功能的用户也在悄悄关闭这一信用消费功能。
不过,在用卡达人乐乐看来,刷卡消费有积分又有返现优惠等,还有50天左右的免息期,能积累自己的信用。“如果能理性消费,信用卡还是很香的,销卡用户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自制力。”
面对市场变化,各大发卡银行也是及时做出改变。首先是节省成本。据了解,上海农商行撤销了“信用卡部”;华夏银行则先后关闭了广州分中心、天津分中心;平安银行也将信用卡中心撤并划入其他一级部门。在进行部门调整的同时,多家银行对信用卡积分、机场贵宾厅等增值服务权益使用做出了限制。
其次,瞄准用户刚性消费和体育消费等新需求,主打消费分期业务。例如,聚焦家电、3C、汽车等日常生活领域,浦发信用卡在元旦前夕推出以旧换新分期立减活动,减少一次性承担大额消费的压力,促进品质消费;建设银行针对全球智尊信用卡等4款卡片新增了大众健身游泳、室内滑冰等权益。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表示,信用卡权益缩减背后,是用户消费正在趋于理性。存量竞争时代,信用卡产品应该关注用户刚性消费需求方向,探索客群差异化定位,探索推出服务乡村振兴、新市民等专属信用卡。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武晓莉、桑雪骐、李燕京、孙蔚、聂国春、孟刚、吴博峰、王小月采写